盐城三槐堂王氏宗谱

盐城三槐始祖迁徙盐城记实

 

  至明洪武帝时,皇诏无田者皆可移民,迁徙逾千万户,分布神州各地。三槐后裔宗显公之子本富公,大海公之子桂一、桂二、桂三公,重一公携弟重二公(重二公后居兴化)先后迁居盐城,由此开创了盐城三槐堂辉煌之历史。

 

一、新兴场宗显公裔系迁徙盐城时间考证及重大事件与人物

 

  根据原宗谱(第三次所修之谱)记述,五世祖蕃公与袭业公上溯云,明洪武帝时,皇诏无田者皆可移民,迁徙逾千万户,分布神州各地。我高祖宗显公生子本富公由永平府(即河北省)卢龙县(在长城以南古河之东)迁至淮安府(即江苏省〉盐城县(现盐城市),落户新兴场。荒僻海滩,少无人烟,创草为标,垦荒始业,频受旱涝之灾,国乱之患,历尽饥寒,何堪言哉!曾祖本富公生四子:崇仁、崇道、崇鲁、崇礼,析为四大门。数世后则祖裔绵绵,遂于嘉庆十七年,在新兴场王氏宗祠,立宗谱而祭奠。自从四大门分散,世远未刊,去向不明。淮新兴桃园、周家灶、沙子庄、洼淮、南洋岸、上冈等地,均系亲支嫡脉,而祖裔之传,尤胜于前,士农工商者各业皆有,世泽尤著者枚不胜举。
  有人质疑:始迁祖宗显公(有家谱如是说,我不赞同。原因见后。)与曾祖本富公从河北省卢龙县迁至江苏省盐城县新兴场落户时间,理由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九十五年、民国三十八年、共和至今已七十三年,总共六百八十多年,按二十年为一世计算就是减头去尾,也有三十世之多,现如今我族谱上最多二十世即四百年上下,还有余剩二百多年摆在何方,于是估计我祖宗显公是在明朝中后期的移民,约在嘉靖年间之事。
  就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虽没有查到权威人士的论述,也没有查到实在的证据,这就使我无法准确断定,只能根据历史情况推算。历史上社会现实很复杂,干扰人类传宗接代的因素很多,比如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等会造成结婚生子年龄推迟,上下代年龄相差较大等现象。所以,真实的更迭时间比理想化的要明显拉长。根据传承有序的山东孔氏家谱推算,大约30.7年一代人;而按浙江钱氏家谱推算,大约32.3年一代人。这有记载完好的大多是处在安定年代或生活环境理想的大户人家,传承应该比较顺利,世代间隔时间一般比较短。所以,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  3033年(至少30年)——应该就是比较真实的世代间隔
  根据一般30年(至少)为一代,那我族现在已是十八至二十世人较多,最多已到二十二世,如此算来也应有六百多年,与家谱记载吻合。再说,家谱记载是一直传承下来的,应该不会误传。而且根据历史,如果始祖是从河北,山东而来,基本就是明初洪武移民之人;苏北地区中从苏州而来的,大多也是这一时期的。那时候有很多的家族迁徙,并重新开立家谱。这也与我家谱所记载的情况吻合。
  当然,也有低于30年一代人的记录,如汉室堂《刘氏家谱》。该家谱记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开始至今,延续4200多年,传承170多代没有中断过,是中国记录时间最长的家谱。这是我了解到的唯一平均一代人低于30年(24.7年)的记录,也说明了我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家境越好,传承就越顺利,平均一代人的间隔时间就越短。但如此的家族世上能有几何?恐怕这是唯一一例。就是此例也在24.7年以上。这里还应考虑一个重要现象:越往前推,人们的生育年龄越小,这也是此例平均一代人间隔时间较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一般家族,特别是在明初洪武移民开始建立家谱的,哪有可能还低于这个数(24.7年)的?更何况,我祖迁徙盐城开荒辟地,旱涝饥寒;沿海地区社会坏境恶劣,动荡不已,战争不断;近代史更是内忧外患,强盗横行,炮火连天……所以,我断定我族繁衍速度一定低于一般世系繁衍的速度,世代间隔至少33年。
  综上所述,谱中“明洪武帝时,皇诏无田者皆可移民,迁徙逾千万户,分布神州各地。吾高祖宗显公生子本富公由永平府(即河北省)卢龙县(在长城以南古河之东)迁至淮安府(即江苏省〉盐城县(现盐城市),落户新兴场。”不用质疑。另,从宗谱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高祖宗显公次子本贵公没有随迁,应该留在了河北,故本谱特注其“在河北”。高祖宗显公也不是始迁祖,首迁至新兴场的是曾祖本富公,首立宗谱时,始迁祖往前推一辈,以表其根,这是立谱常用之法,但我们不能称其为始迁祖。

新兴场三槐堂重大事件与人物
  1.盐城三槐堂起始。洪武赶散时期,我高祖宗显公生子本富公由永平府(即河北省)卢龙县(在长城以南古河之东)迁至淮安府(即江苏省〉盐城县(现盐城市),落户新兴场。同期还有苏州始祖为重一公和始祖为大海公二支也迁徙至盐城。由此开创了盐城三槐堂辉煌之历史。
  2.四大门之说。二世祖本富公在上冈时四个儿子分居四处,老大崇仁住沙石庄,老二崇道住长荡,老三崇鲁住南洋岸,老四崇礼住桃园,各立门户析为四大门。四大门后裔发展在各地交错,并非一处为单一门后裔,如在沙庄、洼滩、南洋、新兴桃园、上冈等地如今都有崇鲁公之后裔。
  3.王氏宗祠与首次立谱。由曾祖本富公四子崇仁、崇道、崇鲁、崇礼组为闻名遐迩的四大门后,经历数世祖裔绵绵,新兴王氏已进入鼎盛时期。遂于嘉庆十七年,在新兴场王氏宗祠,首次立宗谱而祭奠。新兴王氏宗祠位于新兴场北街中心,主体由四座建筑组成:正殿三间,面南,前无墙壁,以屏门隔扇为之,此殿是祭祀、活动最重要场所;东厢房2间,面西,坐管理人员;西厢房2间,面东,陈列重要物件;南大门楼。至于西厢房陈列何物、南大门有多豪华贵重,未有记载,后人更没看过,因战乱时期惟恐日军侵占毁灭,族人将祠堂及西厢房内重要物品和南大门拆下分存,并拆毁了门楼和西厢房。另有原田二十余亩、东屋四间。每逢清明节前三天,河中楼船、路上官车陆续而至;轿内高冠玉带、行人普通百姓纷纷前来,人山人海,冠盖如云,祭祖场面恢弘惊人。三槐堂所到之处,几乎都建有王氏宗祠(仅盐城地区就近十座),虽经战争等原因许多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经修缮成为当地地标,有的已被地方或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在在规划与实施之中。
  4.上冈文庙与武庙。咸丰二年,七世祖天一公于上冈建都天庙、观音庵。八世祖文正公于康熙壬申年,在冈南建文昌草殿,为会聚文人之所。九世祖旋北公与昆弟以莫公、以宁公、四来公、德昭公,继先志将文昌草殿改建社学,共出基地园田三十亩,社学田八十亩,为社学祭奉各项费用。十世祖西坡公于社学东别,建文昌殿、魁星阁,以崇典礼。十一世祖建勋公承世德,在上冈建文、武两庙(现上冈中学就建在文庙里,上冈小学旧址在武庙里),时为率祖宗累世义举,书之在籍,闻于州里。经过我祖长期设计经营,上冈庙堂建设宏伟壮观,布局复杂合理,形成一个独特而统一的整体:文庙,其主体建筑建有大成殿、魁星楼、文昌宫;武庙建有关岳主殿,其辅助建筑有东西殿、客堂、方丈室、中殿、前殿,东西阳、山门等;再加之泰山院,建有天王殿、罗汉殿、藏经楼。至此,上冈已成为教育发达、经济繁荣、商贸通畅、“会”风极盛而其他地方极为少见的奇特、华丽、神圣的历史文化胜地。其兴盛之况,不仅闻名大江南北,甚至享誉旅居海外的同乡之中。
  5.九世祖四来公再次建谱。其分四门记载,昭穆分明,克俾续修不难,其功非浅!但因历史原因,第一次、第二次所建之谱现已失传。
  6.第三次修谱。十四世祖道三公与十五世祖室甫公、海长公、幼川公、荫轩公等于民国二十四年修建沙子庄支门草谱,延今有据,有益通族。本谱为第四次(一九八七年)大修谱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7.迁祖墓。墓形:单穴地,墓址:家庙东侧约七八丈远,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该墓有碍扩建南北通衢,十四世祖曰田、曰宏及十五世祖汝荣等七人及地理先生刘守干,众人粗匡,该墓约有五百年历史。挖掘时经详细搜寻,只见几个类似板牙物质六枚,其余一无所获,但黑色芦蓆花纹清晰可见,与其上下土壤分明,未见合拢,后用芦蓆将牙齿及随拾一些碎土一起包扎好,再往东十丈左右复埋之并立坟头,以备祭奠。
  8.五位烈士:
  王汝尊(沙庄西门连才公次子)

  王汝有(沙庄西门曰发公次子)

  王荣贵(桃园三门隆盛公次子)

  王长洪(桃园四门周玉公三子)

  王宜芳(桃园六门汝文公三子)(1934年-1952年),生前为010部队一支队三小队炮连战士,1952年牺牲。
  9.第四次大修谱。一九八七年由汉云、润斋、宜选倡议由心之、立之主持的共有32人参与的、历时一年的大修谱,为我族修谱史上最大修谱规模,亦奠定了后人续修之根基。
  10.宜全与地方城镇建设。宜全,汝福三子,1954年12月出生于盐城新兴镇。1996年——2014年先后担任新兴镇与永丰镇副镇长、副书记、人大副主任等职,对新兴、永丰的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这两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在不误工作的同时,宜全还带头发展自家的私营经济,开设大面积的水域养殖,在昆山建起了闻名遐迩的综合牙科医院,既为自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现代王家人学习的楷模。
  11.第五次大修谱。本次修订,是由宜全倡导、宜琳主编,在八七版的基础上改进了记录形式,优化了内容结构,增添了后生子孙,扩大了收录(地区)范围,补充了相关历史资料,修正了之前版本中的错误与不足。本次修订,做如下调整:
  始祖至十世祖:仍以世按辈编排。十世后,分地区以十世祖为首分门编排。本谱收集范围主要包括八七年收录的沙庄、桃园、周灶三地,增加了南洋、上冈、洼滩等地。十世后裔按地区及门分别编排。其中十世至十五世,按十世祖分门并以列表方式编排,至十五世进行编写分支号;十五世至二十世,按十五世祖支号为序 ,陈列每支后裔;纸质版本由于纸张大小的限制,至二十世再编写分线号,二十世以后按二十世分线号再分别编排各线后裔,陈列于该支之后。网络版按支号一排到底,且以后也可无限延长以添加后裔。本谱编排体系严谨,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也便于后人添加和补遗。学历高深者、对族人与国家有杰出贡献者,一并标注(成就杰出者编入《三槐人文》)。本次修订版与过去版本相比扩大了收录范围,增补了许多遗漏,内容更丰富(添加了许多相关历史资料),形式更多样,并建立了《三槐堂》网站(网址:1. 三槐堂.cn  2. Sanhuaitang.ren)。本次版本虽还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将来可在《三槐堂》网站里的动态家谱中持续添加和修改。故将本次版本命名为《盐城·三槐堂·王氏宗谱》。我家谱历次修订,大多单记录世系体系,缺乏祖史及相关文化记述与研究,此为我家谱严重缺失之点。故此版本增加了诸多相关内容:1. 三槐史考;2. 始祖迁徙盐城;3. 三槐人文;4. 王氏图腾和族徽等。此可让族人了解族史更多实情,领悟祖先超大情怀,承继古人美德传统,从而更有效教育后人不忘先祖之遗风,承继三槐博大之文化,发挥家谱应有之作用。封面设计新颖独特,一改过去家谱封面设计过于严肃而呆板的缺点,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色彩丰富,无论整体颜色的设计还是字体颜色皆采用多色彩,既炫丽又带有严肃感;样式灵活,封面整体结构的架设、字体样式的选择等都能做到多样而又显现庄严。宗谱内页,根据呈现内容的需要采用横排与图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既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又让人一目了然;页面背景设计采用云、山、雾、花、鸟等中国画传统元素构成的简约山水画,具有古风古香特色。这种传统的古风结合现代元素,使得整个家谱具有更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二、三庄王大海公裔系在沙湾庄举行盛大祭祖典礼

 

  大海公是我们盐阜三庄王氏始迁祖桂一、桂二、桂三公之父。经细读我古王庄王氏宗谱中门纪略及阜宁沙湾庄(桂一)、盐城大冈瓦屋庄(桂二)和楼王镇楼王庄(桂三)之宗谱纪略,对大海公之共同记载为:三槐堂王氏苗裔,祖籍苏州府,仕元为总旗,功封千户;迨元革命,归隐不仕;及明太祖徵起征西蜀,居首功,封当户侯,武勇称最;未几,缘为故元守苏,挫明军锋被论,恐威,日权日重,降南京兴武卫指挥。生子五桂,及一女贞烈;桂四公胤前职,居住苏州阊门三坝;桂五公入苏州府学、生员,居住西城桥;桂一、二、三公与妹贞烈,于洪武年间奉旨迁徙苏北盐城沿海灶区;桂一公迁居沙湾庄,肇基创业营舍,籍去城北百余里;桂二公迁居黄沙港(瓦屋庄),去城西南五十余里,创业入灶;桂三公迁县邑(永福乡)仇垛西里楼王庄(原范巫庄),去城西南七十余里创业。

  盐阜沙湾庄王氏举行盛大祭祖典礼 三槐堂总谱副主编王元根代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出席祭典并致辞 。2015年3月29日,盐阜沙湾庄王氏贵一公后裔的1703位宗亲代表,聚集在沙湾庄王氏的始迁地、阜宁县南湾村的铺满红地毯面积为35亩的场地上,举行了相隔近百年的祭祖大典。大典现场印有“王”字图腾的彩旗猎猎作响,宗亲们踏着腰鼓的节拍走进祭祖现场。9时28分祭祖大典开始,沙湾庄王氏第18世孙、沙湾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会员王崇林先生主持大典并宣读了祭文。祭典全程礼仪规范古朴,庄严肃穆有序。瓦屋庄王氏贵二公后裔代表王学泽、楼王庄王氏贵三公后裔代表王述华分别致辞。据盐阜三庄王氏古谱记载,明初洪武赶散,家居苏州三坝的大海公五子中的前三子贵一公、贵二公、贵三公,渡江而北,分别卜居淮安府的山阳县、盐城县的沙湾庄、瓦屋庄和楼王庄,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盐阜三庄王氏。600多年来,三庄宗亲一直保持往来,亲如一家。三槐堂王氏总谱副主编王元根先生代表中华王氏研究委员会出席祭典,并致辞:“今天我能有幸来到贵一公的始迁地沙湾庄,并参加沙湾庄王氏祭祖大典,感到非常的高兴和荣光。我亲眼看到了“南湾村村委会”的牌子,虽越600余载,其地名仍与古谱记载一致,这是历史的见证。沙湾庄王氏人丁众多,枝繁叶茂,是盐阜旺族。祝沙湾庄王氏子孙兴旺发达,幸福绵长!

  祭典前,王元根先生在沙湾庄二十一世孙王乃祥的陪同下,凭吊了紧靠祭祖场地的沙湾庄王氏始迁祖贵一公的墓址。据沙湾王氏古谱记载“始祖仲仁讳贵一,元季当户侯大海公长子,自故苏三坝迁居淮安之沙湾,娶吴太儒人,葬南沙湾庄东墓田拾捌亩”。

 

三、龙冈民王重一公世裔简介

 

  始祖重一公,名元吉,字重一。重一公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当时天下大乱,战乱频繁。为躲避元季兵乱,重一公毅然决定离开故土,携胞弟重二公从苏州阊门迁居江北。他们一路历经艰辛,遭遇了各种自然险阻以及社会动荡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但始终坚定地朝着江北前行。 最终,重一公选择在盐渎冈门镇(今盐城盐都龙岗镇)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着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为重一公及其后代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基础。重一公在此耕读传家,逐渐开枝散叶,其后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大族。而重二公则迁居苏北兴化,成为兴化王氏始祖。 其宗谱在顺治 15 年、乾隆 33 年、道光 9 年、光绪 21 年、民国 26 年多次重修。据宗谱记载,自三世起又分五大门,分别是头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随着时间的推移,重一公的部分后人又陆续外迁到盐城地区的其他地方以及周边城市,如扬州、常州、杭州等地

  龙冈民王重一公世裔的“四大”传宝:

  (一)家谱
  清顺治15年谱序记载,重一以上世系遥远不及考,重一祖,原苏州阊门人,元季避兵乱,遂去故里。至洪武皇帝苏州克复,重一祖携弟重二迁居江北。重二居兴化,今有世胄为昭阳巨族。重一祖居盐城西郊十八里龙冈,耕读传家,世人称为民王。以区分后来也迁居龙冈,以烧灶煮盐为生的另外一支王姓,始祖为希尹公,世人称为灶王。我族总谱自清顺治15年首修谱,清乾隆33年二修谱,道光10年三修谱,光绪21年四修谱,民国26年五修谱。一些支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等都有修谱,我支系于2013年初完成了历史以来比较全面的一次修谱,精装一套2册,先后被盐城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省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收藏。
  (二)家祠
  祠堂的作用除了族人供奉祭祀祖先外,还有其他多种用处。我族祠堂初建龙冈西街,系三世祖孟贵公后裔15世祖儒臣(号汉卿)公住宅施与族众改为祠堂,后旦华公主导变置迁建北街,祠堂的规模、装饰在龙冈第一,有康熙皇帝的圣旨碑刻、宋曹书法家关于我族王忱孝子故事的《白燕赞》碑刻、淮安知府潘爻的《白燕诗》碑刻等等,抗日战争期间,该祠堂后被日伪军于1943年强行拆毁,取砖木用于建碉堡之需。我支派在马沟王庄(现三槐村)也建有祠堂,堂号“三槐堂”,祠堂对联延用老谱“三株槐树昭前代,万里鹏程励后人”。2005年被张姓住户旧房改建拆毁。
  (三)板轴
  家传板轴,系18世驭轩公与19世月楼公,二人利用课余时间(二人系晚清太学生、私塾先生),约在光绪10年,根据龙冈祠堂的本门祖先轴、结合家传老谱、家传8世祖仓公以下祖先轴所立。一直供奉在王家庄祠堂,1966年文革扫四旧时期,20世士杰公(王林宽将军之父)利用时任王庄2队保管员之便,抢先把五片板轴隐藏在场头草堆中,使得板轴幸免于难,流传至今。
  (四)券砖
  “永远墓券”文字砖刻,是16世祖王奇山、王谷山兄弟二人为其父绍祖公安葬时,连带祖父天仁公、祖母熊太君,请地学大师占卜、作法与开皇后土元君购买茔地的文字砖刻一块。制作于清嘉庆丙子年(公元1816年),1970年迁坟时挖出,一直保存至今,上面文字残缺不全,后经笔者仔细考证,终于全部破译。它和板轴一样,都是我族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文物。

 

 

上 页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