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三槐堂王氏宗谱

家族文化概述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家”。是“家”这所“学校”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中厚泽着中华民族发展。
  这里的“家”, 在中国,其含义早已超越了由夫妻与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范畴,而是指向由血缘纽带联结而成的庞大群体 —— 家族。正是这种独特的家族及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关键密码。家族不仅是血缘的延续,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处世智慧与价值观念。长辈们将毕生积累的经验、祖训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晚辈,晚辈们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特色,推动家族文化不断发展。从节日里凝聚家族情感的传统仪式,到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在家族成员间流动,让每个个体都能在血脉联结中找到归属感与精神依托,也让中华文明在岁月长河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持续绽放独特魅力。
  新时代时期,弘扬家族文化,建设优秀的家族,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传统家族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有国才有家,弘扬家族文化首先要在爱国的前提及指导之下(此为家族文化的核心),倡导弘扬发展根祖文化,敬祖念恩,重振家声,以使族人人人敬祖孝道,思家爱族,视长为根,以族为荣。
  家族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具体内涵:

  第一,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国家(过去是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现在更多可陈列在家中,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当今年轻一代最缺失的就是这一点,只为自己,只考虑自己,没有担当,不想承担家庭责任,更不会考虑整个家族的荣耀。家长鼓励孩子读书也只为自己——能出人头地,却少了“光祖耀宗”。这是当今社会最堪忧的一大现象。这一点是灵魂,没了灵魂,人就成了一具空壳。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现象:不生育孩子。这些人是最自私之人——只顾眼前的舒坦。你这样,并不是你家将来会消失于世,如果大家都这样,将来消失的是一个族甚至一个国家。“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当然,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现在的孝道就比较狭义了,一般是指对自己父母及直系血亲的孝顺。但你如无后,谁来孝顺你和你的长辈?
  第四,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爱国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有整个社会的以至一个国家的一种观念。所以,并无矛盾,家与族在大家——国家来说,小家首先要服从大家,因为有国才有家。

  二、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现在,很多家族呼吁重修宗祠,组建宗亲组织,举办祭祀大典活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继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做好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古今家族的兴修家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形式和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社会和国家需要善于利用家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家族是血缘群体,我们对家族及其文化,不宜于只观察她的为家或家族这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成分,特别是她以小群体而认同于民族国家的大同,以小群体促进国家及其文化的建设的观念,这正是社会和国家所必须的,因此,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正确对待家族及其文化,善于利用她的积极因素,以便它充分发挥出来,以利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一个国家是无数小家组成的大家。
  主流文化多年对家族文化的误解,特别是当前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误导,给家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反面影响。这些误解和影响到了该消除的时候了,不宜继续对家族文化持恶意态度,国家和社会已经给予大力发展的空间,我们作为大家里的小家更要让她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建设社会伦理和凝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章,从中体会一下家族文化与传统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

 

家族文化与中国传统

 

作者:朱丽霞《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9日 11版)

 

  中国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孝”,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孝”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经》称,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作为做人立身之本,孝要求对长辈尽顺从及敬养义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中国“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孝文化”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上海陆家嘴俨山园与浦西豫园的兴衰史,就是以“孝”为核心展开的家族兴衰史。

  浦东陆家嘴是国际金融中心,代表着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在五百年前,这里是明代上海著名望族陆氏家族的私家庄园。明代嘉靖年间,经筵讲官(三品京官)的庄园主陆深,为尽孝道,秉承祖辈父辈意愿,继续经营修建而成俨山园,扬名天下。这个美丽如画的贵族庄园在主人陆深过世后,迅速凋零。今天,有关陆家嘴的文化痕迹荡然无存,而与俨山园隔江相望、同样著名的古典园林——豫园,却依旧长存,一派繁荣。

  陆氏家族世居华亭,南宋时期,其中一支由华亭迁出至百里外的魏塘马桥定居。元末明初,陆深曾祖陆余庆充军途中自杀,留下五岁孤儿陆德衡,而家产则被六个女婿瓜分。陆德衡流浪至上海县,32岁入赘上海章姓人家为婿。在岳父资助下,陆德衡携带家口迁居浦东,成为浦东陆氏始祖。到陆深祖父陆璇,浦东陆氏已发展为江东富户。陆璇经营田产,到陆深父陆平,家业扩大。陆平擅长经商理财,闯关东,下潇湘,赴闽海,奔岭南,从事商贸,积累了万贯家资。陆氏家族日益壮大,奠定了陆家嘴庄园的雄厚资本。陆深有18个同父异母兄弟,他为将来财产的继承分配而深深忧虑。

  陆深考中进士做官40余年,很少回浦东,但在田产经营上并没有松懈。俨山园中建造了江南最宏敞的私人藏书楼,还有主人独立的刻书坊和私塾学校。陆深雇用了10多个最优秀的刻工长住俨山园,刻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言小说集——《古今说海》。晚年,陆深一生经营的俨山园名冠江南。但陆深退休后不久去世,俨山园也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又经明末倭寇侵扰而化为瓦砾,烟消云散。

  浦西豫园与浦东俨山园同样建于明代,俨山园建造于明初,竣工于明中期,历经百余年,经历了祖父、父、子三代;豫园建造于明中期嘉靖三十八年,是时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父亲祝寿而建造。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南下,潘氏后裔潘复受南明政权委任镇守上海。潘复保卫家园,组建义军,誓死守城。失败后出逃海上,未知所终。易代之初,通政司参议张肇林及时将豫园改作寺院,豫园由此得以保存。其后,改为书院、寺庙,成为公共场所。上海开埠后,豫园成为各贸易商会的会所。

  陆深在任山西乡试主考时复核考卷,发现一名“伶人”之子被录取(当时规定不能进入仕途),于是问罪于阅卷官。所有参与阅卷的考官集体为该考生求情而被拒,太原晋王亲自出面求情也无济于事,陆深坚持“宁可使学校缺一人,不可使一人污学校”。考试事件反映了作为理学家的陆深内心深处的贵贱等级。嘉靖年间,陆深在北京任帝王师,正是倭寇疯狂骚扰中国海疆的时期。上海县长致书陆深,商议修建上海城墙。陆深认为修筑城墙费用巨大,因此拒绝。事实上陆深不希望自己在钱财方面有所损失。不久,上海县长再度以在黄浦江修桥为由致书陆深,陆深再度拒绝。此后,陆深频频致书其子陆楫,安排迁居浦西事宜,将松江佘山上整幢建于北宋的寺庙——昭庆寺全部购买下来并开始重修。此外,在浦西上海县城,还购买了数十间房舍。浦西所有房产尚未整修完毕,陆深便辞世了。

  陆深极为珍视家族文化与香火承继。他一生共育有13个子女,多已夭折,最后只剩一儿一女。独子陆楫体弱多病,在陆深死后不久也离开人世,年仅38岁,无子。陆深晚年为延续陆氏香火过继了一个嗣孙。为了未来的家业,陆深精心挑选后继者。为此,他特意在俨山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露天午宴,邀请全族童子共进午餐。经过午宴观察,陆深挑选了一个极为聪明伶俐的族孙作为嗣孙。但后来,这个聪明的嗣孙仍然功名无望。至嘉靖中期,当倭寇登陆上海时,数千倭人部队进入俨山园,抢掠一空。战后,俨山园一片荒芜,风光不再。

  而豫园则不同。豫园经历了与俨山园迥异的命运。嘉靖三十八年,时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给80高龄的父亲潘恩祝寿而始建豫园。其父潘恩官至工部尚书。潘恩三个儿子,潘允哲、潘允端都高中进士,三子潘允亮虽然科第未举,但也是地方名人。潘氏一门父子三进士,在上海,潘氏又是热心地方救助的慈善家族。潘允端《玉华堂日记》记载了豫园的日常生活,其中,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助成为豫园生活的主要内容。豫园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园主的孝,而且体现了园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大胸怀。潘氏家族的“孝”使得豫园历经风雨而未沧桑,而陆家嘴俨山园仅在明代昙花一现。

  陆深努力读书进取,获取功名,对陆氏祖上尽到了孝道责任,对子女精心培养。独子陆楫的仕途功名令陆深忧心忡忡。陆深的两个私人专职邮差所送家信的重要内容即是交代陆楫的营养调适和生活细节,陆深托人从东北长白山购买鹿茸人参为陆楫调理身体,同时,从全国范围内寻找良医,常住陆家嘴为陆楫治病。每当三年一度的科考到来,陆深矛盾纠结,希望陆楫刻苦努力,同时亦担忧陆楫劳累过度,其拳拳爱子之心,流溢在家书的字里行间。对于陆氏家族未来的责任,陆深竭尽全力。对于家庭意义上的孝,陆深已尽心竭力。

  但是,孝的更广泛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由家族的孝扩展为对社会的普遍关怀,只有将对家族之责任推广至社会关怀,孝才能有意义有价值。陆深片面地解读了儒家的孝道理论,他对于孝的理解仅限于对自己直系的长辈和晚辈,是狭义的孝道。他所秉持的孝没有提升,没有扩展。故陆深的孝最终只能与俨山园一样,在其辞世之后便迅速凋零。

  而潘氏家族则将家族孝道扩展至社会。潘氏家族不仅把孝当作家族文化弘扬传承,而且把孝推及社会的行为准则中。每当有灾难发生,潘家都会打开私人粮仓,或分发粮食,或设粥厂,救济灾民。豫园潘氏尤重家族教育。“履富履贵履盛满,如履春冰;保身保家保令名,如保赤子”的祖训代代相传,维护家族的文化声名是潘氏家族中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表明这个家族对家风门第的珍爱和对子孙后辈的严格教育。豫园潘氏的数代主人,都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尽慈善之力。正由于秉持孝道传统,潘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发展为一方深孚众望的豪门望族。

  “孝”作为道德观念,产生于家庭,推及社会,提升于国家成为“忠”。在古代,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古代五伦关系中,父子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人伦关系。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在“国家”的概念中,“国”在“家”之上,证明忠于国家的重要性,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包含着社会政治伦理的广泛意义,即便已经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中国的家族文化与优良传统依然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不容轻视的借鉴意义。

                   (作者:朱丽霞,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里借用朱丽霞的文章说明家族文化与传统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家”。是“家”这所“学校”承载了中华文明和传统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中厚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家”是家族文化的起源地,家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这个“家”。一个家族文化传统能得以弘扬,是一个家族的大幸,更是这个家族所有人的大幸。而一个个家族的优秀文化汇聚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而凝聚成了这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所以,民族文化流传千年,离不开每一个家族培养出的一代代具有优秀文化的栋梁儿女。

  新时代时期,弘扬宗族文化,建设优秀的家族,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传统家族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有国就有家,家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分子,更是各个姓氏家族的基本组成分子。传统家族文化,更多地倡导弘扬发展家族文化,敬祖念恩,重振家声,以使族人人人敬祖孝道,思家爱族,视先为根,以族为荣;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到对社会乃至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才是真正的尽孝尽“忠”,这才摆正家族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正确关系。 我们作为后人在世,不能忘记祖祖辈辈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

  每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民族都特别重视传统教育,包括家庭和家族的文化传统教育,因为她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措施。如果一个国家丢掉了传统教育,或被他国传统所替代,那这个国家就等于灭亡或消失了。这也是敌对势力特别重视通过和利用文化渗透来颠覆一个国家的原因。凡族不旺、家不兴、人不和者,也皆为缺失家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之缘故。可以想象,一个国家,人们缺少信仰、人心涣散、道德败坏,国家不亡才怪。一个家族也是,即使重视所谓的传宗接代而不能摆正家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也难以发展下去(上文中陆氏家族的消失就是一个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家的概念,没有家族的概念,没有爱国思想,往往是一个自私的人,没有奋斗的动力,不会有多大的作为。

  对于一个家族,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逐步形成族群紧紧凝聚一起的一种精神力量。其次,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对子女后代的传统教育,使子孙后代对家有向往之心,对族有爱慕之心,人和、家兴,族才旺。这是我编辑家谱的一大感想。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祭祖时只看到都是老人,年轻人很少参加;家谱要不要无所谓,甚至有人说再过几代谁还要这;现在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家族史一无所知,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家族的概念……所以,现在有必要强调家族文化传统的教育。

  其实,家族的文化传统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社会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为什么“国家”用“国”和“家”两个字表示呢?“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有“国”才有“家”,“国”就是大家的“家”。但现在社会教育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敌对势力的别有用心的导引,年轻一代只知圣诞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这几年出现的有关上坟的传言就是典型的例子:23年闰月,社会就流传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临门。”24年无春,社会又流传“无春不上坟,上坟鬼敲门。”这些都是别有用心之人抛出的妄想中国人民逐步淡忘并丢失中国的祭祀祖先的优良传统的。我查阅了大量古代传统习俗的讳忌,根本就没有这些。我记得我刚毕业时,碰到闰月时姐姐她们还特地回来到祖坟上烧纸,名为送粮送草。
  所以,我决定在家谱中加入有关家族文化传统教育的相关内容,以供家族、家庭进行文化传统教育之参考,望大家重视。

  当然,各个家族的文化各有特色,我们三槐的家族文化更有特别之处,我们就从三槐人文、历史名人、今朝风采、文墨飘香、家族文化与传承等几方面,逐步展现我三槐大堂的文化与传统,深入探究如何实施家族文化传统的教育。 

 

 

 

 
返 回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