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三槐堂王氏宗谱

家族文化与传承



什么是家族文化传承及其意义

  随着中国姓氏文化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家族”与“宗亲”的含义。在很多宗亲组织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听到或涉及到家谱、宗祠、祖先轴、墓碑,它对于我们家族事业的发展及其文化传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认识到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就要考虑如何传承传统家族文化。这不是靠凭空说教就能做到的,而是靠家族的每个成员在每个家庭平时日常生活中进行,更要靠家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下面,我单从编订家谱、修建宗祠、建立祖宗轴和修墓立碑等四方面谈一谈传承家族传统文化的路径及其重要意义。

 家谱
  家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特有的、代表家族文化的特殊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家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和价值始终没变。
  1、辨亲疏、明昭穆
  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也使自己和家人受到一次很好的祖系传承的亲情教育。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2、传文化、扬祖德
  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另一方面,族谱详详细细地记录着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艺术与科学等。它不像专业那样筛选、精华,但它的数量之多、涉类之广、范围之大,是其它文化图籍难以比拟的。
  3、教子孙、鞭后世
  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诫,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
  4、纳典范、提素质
  对国家或家族做出重大贡献,或勤俭持家、教育有方、忠孝两全、和谐互爱的典范录入族谱,让宗亲学习,提升宗族素质,提升族人奋斗激情,努力向前。
  5、斥腐败、倡清廉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其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多由本家耆宿所撰。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可起“春秋作,乱臣贼子惧”的警世作用,特别是我王氏以及三槐王氏自从诞生时起就体现了一种为国为家临危不惧、刚正不阿的正气,将永远鼓舞我族后人。

  宗祠
  宗祠,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一座宗祠,就像一位母亲,虽历经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对于家族后代,宗祠的意义极大。
  1、寻根敬祖、祭祀祖先
  祭祖源于祖先崇拜,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祠堂的营建昭示着家族美德和功业,体现着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丰功伟绩。同时鞭策后人光宗耀祖,通过各种宗族活动产生宗族凝聚力。 这对我们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2、处理宗族事务
  宗族的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处理宗族内部纠纷。诸如建房、用水等纠纷后,常诉诸管理调查调节,直至纠纷双方达到和解为止;二是组织好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的工作;三是管理好宗祠的经济收入,如接受族人捐献,定期收取宗祠的费用。
  3、制定、修改、执行族规
  族规主要包含几方面内容:一是为本族人规定了带有很强的宗法礼制色彩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并伴以相应的惩戒手段;二是对异族的防范措施,借以维护本族的利益和团结;三是对宗祠地位本身的确认、族人对祠堂应承担的义务、其权限范围等。
  4、弘扬中华千年家族文化的象征
  宗祠作为具有经济基础和场地条件的文化物化象征,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播功能,很多宗祠内就包含了学校的功能,其次还能强化宗族乃至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功能,以宗祠为重心展开的祭祖、联宗等活动,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对同宗文化的认同,这些都对民族文化认同心理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过去的宗祠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已不复存在,但现在在全国各地已有大量重建,盐城三槐堂也已建两座。但倧显公一支还未建。

  祖宗轴
  祖宗轴也叫祖先轴,是敬祖文化的轴画形式,主要用于祭拜祖先、家族团聚等重要活动。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之下,祖宗轴没有像其他文化样式比如门神年画那样,日渐式微,反而鲜活地保存下来,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祖宗轴已成为同姓家族生存、凝聚、互助与自治的精神表达,族群团聚和交流的纽带。人们怀着顶礼膜拜、虔诚有加的态度,在祖宗轴前进行祭祀活动,以此搭建一座心灵上与祖先沟通的桥梁,并期望从中获得恩赐与庇护。特别是在没有宗祠或不便去宗祠祭拜的情况下祖宗轴之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1、祖宗轴可以给人一种归属感。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人们都需要那一份心灵的归属感,个人和家族都要有身世感,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清楚自己是谁,将来如何。祖宗轴可以把庞大的祖宗世系明晰地呈现在族群面前,个体家庭隶属家族,不同家族又可能溯源于同一个祖先。祖宗轴给人的身世感和归属感是没有其他形式能够替代的。
  祖宗轴是轴画形式的祖先崇拜物,它能满足人们对祭祖的需求。祭拜先祖的仪式,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已经深深地积淀到人们的血脉中,人们坚信,只有通过祭祖仪式,才能表现出对逝者最大的怀念与尊重,那可视的一缕轻烟,才是最好的寄托。历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是否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祭礼的意义是诗性的,不是宗教的。人们是通过那些仪式带来的敬畏、温暖、哀思和快乐,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更好地找到心灵中那一条回家的路。
  2、祖宗轴有一种道德教化功能。纵观人类文明史,祖先崇拜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曾有过的信仰,但是世界上一些民族的祖先崇拜先后被抽象的、至高无上的神所取代,而中华民族却一直顽强地保存着祖先崇拜,并把它吸纳和融会在自己的宗教观念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崇拜祖宗的,祖先崇拜的习俗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固化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这里讲的“礼”,就是道德规范,是一种伦理。孔子非常注重祭祀,认为祭祀是维持伦理的一种教化方法,伦理的中心就是孝,对于孝道的培植,是教化的重点,而培植的方法就是“生则养,死别敬享”。孔子教导人们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赋予祖先崇拜“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期望民德因而归厚。
  祖宗轴是实现道德教化的一种途径,当人们在祖宗轴前祭拜先祖时,子孙们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之序排列行礼,从而实现了宗教仪式向道德礼制的转化,通过祭拜,使孝道伦理得到升华。
  3、祖宗轴对社会和谐稳定有促进作用。祖先崇拜是以祈求本宗家族的繁衍与福祉为目的,但其更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借仪式的手段,以增强与维持同一族群的团结性。家族聚会时,悬挂祖宗轴,大家对着祖宗轴跪拜,当一起跪下叩头之时,一种不自觉的团结——家族血亲观念就牢牢地树立起来了。祖宗轴上先人的名字像树上的枝叶一样分布,其关系的亲疏一目了然。村民们每每谈到在“轴”前祭拜时,总会这样说,谁跟谁的关系近,一看这祖宗轴就知道了。长幼有序的规则,族群互助的氛围,在这一拜之间得以建立与构筑,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有“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的说法,“家和则国兴”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祖宗轴是理想中的许愿轴,又是现实版的团体轴,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家族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祖先崇拜物面前,凝聚力得到提升,这正是祖宗轴的价值和作用所在。

  祖墓
  祖墓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修墓与立碑两大内容。
  修墓(修缮祖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先祖表示敬意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国外也一样盛行)。修缮祖坟不仅仅是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更是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坟象征着祖先的功德,后人见坟如见祖先,修缮祖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纪念,同时也是对整个家族声望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祭祖、扫墓、祭祀等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机会教育后代,传承家族文化。
  修缮祖坟的功德,首先体现在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激上。通过修缮祖坟,我们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敬意,让他们的英灵得到安息。对于个人来说,在墓前祭扫,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到触动更大,先祖的优良传统与精神更能引发后人发奋努力,为先祖争光。
  其次,修祖坟也有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在修祖坟的过程中,家族成员们会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各项仪式。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家族成员间的感情,也可以让家族成员更好地了解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从而增强家族凝聚力。
  此外,修缮祖坟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在修祖坟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各种形式,如祭文、祭词等,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这些家族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祖坟,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立碑对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家族价值观、增强身份认同以及激发纪念情感等方面。
  首先,立碑是一种传统的纪念方式,通过镌刻文字、图案等,将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或家族谱系等信息传递给后人。这种传递不仅使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先人的历史和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后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族谱碑,使得村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家族的历史渊源,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立碑往往承载着家族的价值观和期望,这些通过碑文的形式传达给后人,对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家训碑上镌刻着家族的处世哲学和道德规范,如诚信、勤俭、孝顺等,这些家训对后人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此外,立碑还能够增强后人的身份认同感。人们通过立碑来纪念共同的祖先或历史事件,这种纪念活动不仅加强了家族或族群的凝聚力,还使得后人更加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例如,清明节期间,家族成员共同前往祖坟祭拜并修缮墓碑,这种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家族身份的一种确认和传承。
  最后,立碑所激发的纪念情感对后人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面对碑石,后人往往会回想起先人的音容笑貌和生平事迹,从而产生深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纪念情感不仅有助于抚慰后人的心灵,还能够激发后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力量。革命烈士纪念碑的设立,不仅是对烈士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民族文化流传千年,离不开每一个家族培养出的一代代栋梁儿女。后人在世,也不能忘记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一个家族文化传统能得以弘扬,是一个家族的大幸,更是这个家族所有人的大幸。

 

 

 

 

 

 

 

   
返 回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