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海内外,枝繁叶茂,盛史常载,族群泱泱, 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王氏家谱中有堂号的目录总数的40%左右。三槐王氏现有人口大约为4000万,足迹遍布全球。有人认为其中约有70%为他支靠修,真正的三槐王氏人口保守估计约为1000万,这是根据中国人历史繁衍正常速度计算的,但我认为不是这数,至少3000万。因为三槐王氏开始发展时处于家族鼎盛时期,大多都在做官,发展速度就不是普通人群繁衍的速度了,我们可以从《祖裔世系》一栏的《先祖溯源》中《三槐王始祖(王祐)——盐城三槐王始祖世系》看出。
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目前尚存在着一些分歧。大多数王祐支和王永支后裔均承认三槐王氏源自太原世系;一小部分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琅琊世系,主要是王祉支和曾经迁居绍兴的三槐族支。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有的认为应以正史为本,家谱牵强附会不足为据;有的认为正史语焉不详,世系断续驳乱。
对于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归属,仅靠争论无法解决,东抄西录、断章取义,也不可取,只会加大分歧,形成对立。因元朝对中原文化的摧残,至明初,谱牒存者,十不能一,多数家族已理不清上源,只能根据家族流传和残谱进行编造,可信度不高。正本清源,尊重历史,以事实为依据,是我们现在必须奉行的准则。所以,我认为要力所能及地收集史料,冷静地研究分析,兼听博采,才能豁然开朗。需要重点关注三槐王氏崛起时期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著作或文集中或许就隐藏着线索,如寇准、欧阳修、司马光、朱熹等,他们既是三槐王氏辉煌时期的见证者,也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官员或学者;王言、王彻、王永、王祐、王祉、王景图等是三槐王氏的缔造者,王懿、王旦、王旭、王献、王贽、王素、王轸、王质、王巩等都是三槐王氏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言行记载更具有权威性。
我将来自各方发布在网络等各种媒体上的三槐王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整理如下,供大家判断。
一、“源出太原”的相关记载
一是寇准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初五日撰写的《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呜呼,此后唐同光元年癸未状元,官授左拾遗,大宋追封鲁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文通王公之墓。公讳彻,字文通,谥文荘,年五十有四,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六年,殁于正寝,明十一月三日葬于陶丘。先世龙门之河汾人,后汉父讳言,位莘令,有善政,子孙家于莘,封许国公;母姚氏,封鲁国夫人。”寇准与王旦同处一朝,且是王旦相位的继任者。王旦请求寇准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此乃合乎情理之事。由于王旦兄弟出生之际,其祖父王彻已逝世多年,未曾谋面。撰写此神道碑铭时,其父王祜亦已去世二十年,王旦在推考祖父王彻生卒年份时出现误差,然而此一疏漏并不影响神道碑铭真实性和其他内容的可靠性。据百度搜索结果显示,该碑铭可能存于西安碑林,若此说得到证实,三槐王氏的族源问题应可消除一切争议。
二是王素庆历癸未年(1043年)撰写的《永泰王氏源流序》:“吾支王氏,渊于王祜,追祖王乾,宗祖灵王之子晋,瓜瓞绵绵,蕃衍显贵,或书千史,或书于策,或见重于贤士大夫,或啧啧于邦人宗族,莫不俱兴矣。”该序上源明确,世序代传,宦迹可考,足见对家史溯源用心之至,又有对堂兄王睦家事之叙谊,行文流畅,华而不丽,质而不野。今网络流传的《永泰王氏源流序》的内容为后人依据原文填补了很多信息,文字表述水平与原文有较大差距。王素,字仲仪(1007—1073年),又说生于997年,王旦三子,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工部尚书。王素与欧阳修、蔡襄、余靖并称“庆历四谏”,是三槐王氏的重要人物、三槐堂的缔造者之一。
三是司马光撰写的《永泰王氏宗谱序》:“三槐王氏之源,其先世家本太原,灵王太子晋之后,错息翦威霸殷通言之裔”。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在湖州任上为王巩家题写了传颂千年的“三槐堂”铭。今虽有人质疑司马光所撰谱序为仿造,但仅为猜度,似有吹毛求疵之疑。以我观之,该序上源明确,世序代传,宦迹可考,遗缺七世,足见对家史溯源用心之至,又有对堂兄王睦家事之叙谊,行文流畅,华而不丽,质而不野,真实可信。
清光绪版《湖沧王氏宗谱》收录的司马光于元祐丁卯(1087年)年撰写的谱序:“光尝观王氏之源,其先世家本太原,子孙继仕汉、晋、隋、唐,宦居长安。会唐室分崩,簪缨解散,避地隐于寿州紫金山,踵至五代,子孙再起仕梁、唐、晋、至汉隐帝朝,晋国王公祐荫齐州别驾,屡任俱有德政……”“予观晋公子孙,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文武之备,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此功名富贵之本乎?天相也。予生晚,不识晋公父子,而与懿敏公子巩同契宦途,因嘱予序其谱,光喜而敬书。元祐二年丁卯三月望日……赐紫金鱼袋司马光序”。该谱序的撰写时间可能为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病逝于1086年秋。这篇谱序提供的信息,支持了王质与王乾之间存在家族世系关系的可能性。《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九:“王质,字华卿,五世祖通为隋大儒。质少孤,客寿春,力耕以养母。讲学不倦,诸生从授业者甚众。”王质曾寓居寿春,其孙王乾避居寿州紫金山是合乎逻辑的。寿州,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县城驻地为寿春镇。王言亦出生于寿州,乾宁元年中进士,任滑州黎阳令。又查寿州方志,唐末,寿州被杨吴割据政权所控制,王言辞官归隐时,由于担心被杨吴政权所不容,遂隐居于自己比较熟悉又相对安全的莘县,同时,也不排除王言退出军旅后在莘县任文职的可能。
四是范仲淹撰写的《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军府事王公墓志铭》:“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太原人,曾、高占籍大名。皇考讳彻,以文行显,至左拾遗,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王考讳祜,雄文直道,名重海内,掌太祖诰命,至兵部侍郎,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晋国公。考讳旭,以公正果敢,屡当藩寄,为时之良二千石,累赠兵部尚书。妣虞氏,赠某郡。”该《墓志铭》一文收录于《范文正公集》之中。文中提及,王质的高祖王言及曾祖王彻最初迁徙至大名府,对于三槐王氏族源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范仲淹与王质之间存在姻亲关系,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娶王质之女为妻。王质(1001—1045年),作为三槐王氏家族中的关键人物,因不愿与堂兄王雍同朝为官,遂请求外放任职,历任寿州、庐州知州,后因事被贬为舒州灵仙观监官。其后,王质被授予史馆修撰、同判吏部流内铨等职,晋升为天章阁侍制,出知陕州,卒于任,享年四十五岁。
五是欧阳修于至和二年(1056年)撰写的《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故推诚保顺同德守正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充玉清昭应宫使、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魏国公、谥曰“文正”王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此时,离王旦去世已近四十年,王素泣奏宋仁宗,请求赐写王旦神道碑铭,仁宗命欧阳修主笔。“太原郡公”一般是封给以太原(并州)为郡望或曾在太原任职、声望很高的官员爵号,历史上被封为“太原郡公”有三十人左右,大多数出身太原郡。出身琅琊的王抟《旧唐书》里记载被封太原郡开国公,因曾任河中节度、晋降慈隰观察处置使,《新唐书》里记载封为琅琊郡鲁国公;琅琊王氏王拱辰因曾任太原知府也被封太原郡公。王旦生于大名府莘县,终生未任职于太原,被封太原郡开国公,最大的可能就是他的郡望是太原。同理,王祜被封晋国公,也可能是按其祖籍地所封。今查史籍,隋唐及北宋初(不含五代)被封晋国公者为八人,其中祖籍河东郡为六人、京兆郡两人 。《新唐书》为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奉旨共同编纂的纪传体史书,详尽记载了唐朝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该书的编纂工作耗时十七年,最终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竣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记录了唐代宰相家族的世系传承,共收录了三百六十九位唐代宰相,涉及九十八个姓氏的世系,以及数万名唐代人物的资料。该表并不包含宋代宰相及王旦的相关信息。有人声称,《宰相世系表》中关于王抟的世系与《王旦自述世系》的内容完全一致,进而推断王旦为王抟的后裔,此实属无中生有。实际上,《王旦自述世系》已被证实为后世伪造之物,其内容不过是抄袭了《宰相世系表》中王抟的世系。
六是岳飞为三槐堂三沙王氏撰写的《王氏宗谱跋后》:“其溯源自子晋,得派自太原。由晋及唐,迄昭代,文章甲第。炳炳奕奕,世不乏人。氏族之盛洵乎,蔑以加矣。”三沙王氏以王旦曾孙王皋(旦→素→巩→皋)为始祖,是真正的、最为辉煌的三槐族支,虽也有个别人不深入研究历史而质疑王皋的太尉之职,但岳飞所题的谱跋却是真实的。《三沙王氏宗谱》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王氏宗谱。
七是朱熹于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所作的《三槐王氏世宦年谱》:“予考三槐王氏之源,自三代得姓而至汉唐,其岁月之久,兹不繁赘。姑以王乾公,始生于唐宣宗己巳二年三月初二日卯时,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从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的学术成就和声誉很高,其著述甚多,他的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一方面,他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有着较高的学术声誉和道德准则,不会随意编造内容;另一方面,他可能是奉旨而写,这意味着该年谱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或受命性质,需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和依据。
八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赵孟頫撰写的《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也,自太原王子晋之后也,曾祖乾,祖言,仕唐黎阳令,父微,举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名震京师”。赵孟頫,字子昂(1254—1322年),生于宋皇室宗族,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王公纪略》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宋亡之后,他赋闲在家这段时间,出于缅怀祖先功绩,感念祖先创基业之艰,幸有忠臣良将辅佐,颂扬祐公—门德才厚重,精忠于宋,内心感叹如多些王祐这样的人才,宋室何至于亡!
九是《永乐大典》主编解缙于洪武廿七年(1394年)撰写的《南富王氏序言》: “太原后世以符秦相猛著名,椒繁瓜蔓延于赵宋,文康公以阴德著文,正公以相业显膏……”,“知其系,本太原,先是唐季之乱,有王该者,始来自太原,乡称长者,尤好施与,所居田间有龙见之异,有异僧求属寺,长者舍之,今庐陵何山是也。”序中“文康公”指苏东坡《三槐堂铭》笔下的王祐;“正公”,指王旦宰相,王旦的谥号是文正公,简称正公。
十是明初大学士杨荣为郑州都堂王氏撰写的《王彰墓志铭》碑文记载:“王出太原,代有显人,至迁鹿邑,阀阅嶙峋”。根据家谱记载王彰先祖王资元于元朝至元年间(1280 —1294年),以明经为河南鹿邑学官,定居鹿邑。曾祖良、祖赐、父汝能,皆乐善好义,居乡有闻。汝能,生四子:长彰、字文昭,次焕,三辉,四炳。又据《官人宅王氏族谱》和王庸敬的《三槐王氏通谱》记载,王彰先祖(王资元)确实在元初从余姚迁回河南,上溯 至王祉支景章的后代,该墓志铭确定了郑州都堂王氏是文中子王通后裔,同时也表明了王祉支乃至三槐王氏的上源出自太原。
十一是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对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有客观的评价:“……琅琊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
南北朝时期,王姓之中以琅琊王氏最为显赫,特别是东晋时期与司马氏共治天下。隋唐之际,琅琊王氏失去了门阀士族的豪门地位,但还是簪缨盈门,唐代十三位王姓宰相中琊琊王氏子孙占4位,他们是王方庆、王均、王 、王抟;太原王氏贡献了7位宰相,他们是王珪、王播、王睃、王缙、王涯、王铎、王溥,另加1位太子少保王纬。到了宋代,因三槐王氏、华阳王氏、临川王氏、豫章王氏、庐陵王氏等族支先后崛起,后来居上,太 原王氏成为王姓之中最为声威赫然的郡望。
出身琅琊王氏的王世贞秉承上述观点,是对两支王氏发展趋势的总结,比较中肯客观,这也是多数历史学家和王氏裔孙的共识。太原王氏在宋代尽显辉煌,必定少不了三槐王氏 的增色添彩,其约占这一时期太原王氏总分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三槐王氏出自琅琊,那就是琅琊王氏一枝独秀,就不会有“隋唐之际,太原渐责,至宋益贵”之说!
十二是清光绪年间王庆洪编修的《延政王氏宗谱》卷首《原姓》中写道:“吾姓王氏按遗谱周灵王子晋,二传之后,以爵为氏。其在太原者,皆姬姓。……隋有文中子……后唐之黎阳令言,乃太原之正派,迁大名莘邑,生彻,举进士,为拾遗;彻生祐,后晋天福中为司户参军;又事后周,为南乐令。宋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尝以家之百口,保符彦卿之无异意……吾姓之所自来,起自太原,迁自莘邑。如水之有源,木之有限,不可紊也。苟有背而之他者,谓之灭宗”。该谱文《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第七册第5-6页。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名贤,字希古,是王祜第三子王旭的后裔。
十三是清光绪年间王佐柳等编修《高仓王氏族谱》序:“吾族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元封琅琊郡,元弟威守太原……凡二十一望,唯太原、琅琊最著。我肇基祖仕魁公,乃太原之后也”。该谱文见《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第六册第20页。该谱以仕魁为一世祖。仕魁,生于元末,乃王祜之后裔,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
上述十三处记载,有的摘录自族谱,有的见于名人文集,有的藏于国史,写作者有学术大家、历史学家、朝廷重臣,有三槐王氏崛起的见证者,也有三槐王氏辉煌时期的缔造者,更有正宗三槐王氏后裔,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其可信度不言而喻。
暨南大学李贵录博士2003年编著《三槐王氏家族研究—以北宋时期为中心》一文,是迄今所见最专业、最系统、最全面的三槐王氏家族研究资料,2004年齐鲁出版社将原文改名为《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出版发行,全书290页,20余万字。该书参考文献或征引书目多达千余部,详细介绍了三槐王氏在北宋期间的世系行传、仕宦状况、人物介绍、姻亲关系及政治影响,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对三槐王氏的上源没有展开深入探索,仅在开篇论述到:“……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充分的史料根据。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之父名王乾,而非宰相王抟”。其实,作者委婉地表明了王言之父是王乾乃至三槐出自太原王氏。
二、“源出琅琊”的相关来源
当今在网络上不遗余力地宣传“三槐源出琅琊”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云阳王登明、信丰 王宝华、黔江王显琼等,三位宗亲费尽心机、旁征博引,认为最可信的证据是清光绪甲申 (1884)年续修版《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刊载的《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王 旦自述世系》《王旦奏请王氏族谱序疏》《宋真宗敕赠王氏族谱序》等四篇谱文,现对这 些谱载证据的真伪予以剖析。
(一)对《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的剖析
王宝华先生依据所谓桑维翰撰写的《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以下简称《许国公墓志铭》),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布了《王宝华再考三槐祖王言墓志铭》一文,阅读者甚多,搅动了一部分对族史不甚了解的人心。这个墓志铭关系到三槐王氏的上源归属,且出自私修宗谱,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不得不让人审视它的真实性。
《许国公墓志铭》全文如下:“公姓王氏,讳言,字正音,其先出自汉谏议大夫吉之后,由琅琊徙魏州,至公之曾大父钅岁唐为谏议大夫,大父博昭宗朝左丞相,父依配白氏乾符壬寅八月十八日生公于魏州,公负奇才,忠愤激烈,当念祖宗耻未雪原,奋不顾身,然未膺一命口过四旬,乾宁元年中进士,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天佑间,黄巢作乱,公固守黎阳,贼巢往来蹂躏几年,兵民错离,苦心调剂于群情,颇宜平贼镇抚。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入山课耕种,训儿孙,退休林下者又数十年,其间陟岵之哀,雁断之痛,鼓盆之悲,公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真称隐君子匹哉!广顺三年二月日没也,享年七十有三,配姚氏,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其嫁娶皆名阀巨族,具在状中不再述,衣冠蝉联,子孙蛰振,是可以观德矣。史官谏议大夫 桑维翰撰”。
注:为了保持文本的连续性,把文中的注释挪移到此,文中“钅岁”应为“鐬(huì)”,“博”摶的误认或避讳,简化字为“抟”。
先看桑维翰这个人与仕宦经历。桑维翰生于892年,天福元年(947年)后晋灭亡时,乱中被杀。他与王言长子王彻同年出生,同登同光三年(925年)乙酉科进士,王彻第一名,桑第二名。桑自幼聪颖,擅长辞赋,是后晋代后唐的关键人物,怂恿石敬瑭以称臣称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联络契丹为外援灭后唐,导致中原汉族在此后四百多年间被北方胡族压制,故被王夫之评为“万世之罪人”。后晋建立,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权知枢密使事,拜为宰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天福三年(939年)被外放,历任彰德、泰宁、晋昌三地节度使,天福九年(945年)升中书令兼枢密使,受封魏国公。未查明其一生担任过谏议大夫之职务。。
二看《许国公墓志铭》对王言生卒的记载“乾符壬寅年八月十八日生”,假如乾符年号属于笔误,那就依壬寅年为准,中和二年(882年)为壬寅年,即王言生于882年。“广顺三年二月口日没也”,广顺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广顺三年为953年。此时桑维翰已被杀六年之久,怎么可能为他人写墓志铭!难道王言在世之时就让桑维翰写好了墓志铭?除了自述墓志以外,历史上恐无先例吧!
三看《许国公墓志铭》所载王言的仕宦经历,“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历史上十二岁中秀才、举人倒是有可能,但十二岁中进士,那就是开挂的人生,千古奇才王勃十六岁中进士,王维二十岁中进士,在中国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中,中进士的最小年龄记录是明朝的王臣和乔庭桂,分别在十六岁和十五岁时举进士。就按宝华先生所解读“乾宁六年很可能会抄成乾宁元年”,但乾宁年号实际只使用了五年!“又二年(896年)授滑州黎阳令,天佑间(904-907年),黄巢作乱,公固守黎阳”。乾宁三年(896年),王言年仅十四岁,这是战乱年代,滑州又是黄巢军与唐宣武军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谁敢将如此重任交给少年郎!旷世武将李世民也才十七岁开始独立带兵
四看宝华先生对《许国公墓志铭》的解读,“大父博昭宗朝左丞相,父依……”墓志上的“父依”成了王言本人,把“王博”解读为“王摶”(抟的繁体字),成了王言祖父。史载王抟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六月被赐死于蓝田驿,史称“蓝田之祸”或“蓝田驿之变”。王抟死后,太原王氏王溥(晋阳支长房)接任昭宗朝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末权臣朱温为了篡唐,于天佑二年(905年)六月,在滑州白马驿杀死被贬大臣(多为唐末重臣,王溥在被害名单前列)三十余人,抛尸黄河,这就是震惊世人的“白马之祸”。王溥,也常被误为“王博”,按此记载,王言也可能是王溥之子!翔实记载的历史,宝华先生却认为不准确,硬要把王抟遭遇的“蓝田之变”说成“白马之祸”。
王抟遭“蓝田之祸”,虽是含冤而死,但直至唐亡,都没有被平反昭雪。其子孙四处逃离并隐姓埋名,罪臣之子又怎么可能在天佑年间(904-907年)固守黎阳!
五看宝华先生对“三槐祖王言”生平信息的修改,前段说王依与王言是同一人,后段又说是王言之父,“父王依(亿)与母白氏携弟王素另避祸迁江西庐陵,王言遂与父母弟失去联系。”请问王言之弟王素有何依据?既然王言与父母弟失去联系,又怎么知道他们避祸庐陵?当时北方为五代更迭,南方为十国并立,迁徙并非像现在这般来去自由。
综上所述,《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刊载的《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穿越历史,未卜先知,逻辑混乱,前后矛盾,难圆其说,绝非出自探花桑维翰之手,疑为后世编造,且编造者水平不高。甚至有人批评说,王宝华先生对该墓志铭的解读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毫无章法、词不逮理、随心所欲。
(二)对黔江王显琼《从解读许国公墓志铭揭秘王言之父为王搏》的分析
仔细阅读了黔江王显琼先生于2020年8月上传到族谱网的《从解读许国公墓志铭揭秘王言之父为王搏》一文对王言子孙的解读,发现逻辑混乱,文理不通,且随意编造始祖信息。
一是《许国公墓志铭》:“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其嫁娶皆名阀巨族。”实际上三槐王言有二子(彻、永)四孙(王祜、王祉、景图、景珉),王言的六曾孙,文中只列举了王懿、王旦、王旭,还有王献、王贽、王蔺三人,他们分别出生于:954年、957年、960年、952年、962年、未详。桑维翰卒于947年,三槐王言实殁于930年,就按该墓志所写卒于954年,王言第二个曾孙王懿同年出生,先不说桑维翰死后六年还在撰写墓志,那他是怎么提前预知王言有六曾孙、并皆嫁娶阀巨族的!
二是王显琼先生在文章第六点写道:“五代文钞载桑维翰《黎阳府君像赞》载,公之先系出太原,嬴秦乱离避居琅琊,及江陵之变,家于渭南,三世相唐,衣冠轩冕,甲于海内,后遭蓝田之祸,遂占籍东京,公之固守黎阳也。筹划乱略有条有理,洁己治民,囗有政绩,屡遭国变,隐居魏州,课子成名魁,天下是可以观公之德矣。……长兴四年题” 王显琼先生所述《五代文钞》不知道为何文集?是不是指《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呢?《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是明代茅坤辑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该书记载的人物多是帝王将相或功勋卓著之人。今查《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五代会要》均未发现收录有《黎阳府君像赞》一文,也许黎阳令官职太小了,当然后世编造的可能性更大
三是王显琼先生所言:“考王国栋撰王氏宗谱记载为‘摶生倜,倜生岳,岳生永,永生景图,景图生贽,贽生准,准生珪’”。又查王国栋《琅琊王氏宗谱》:“王岳,倜子,字嵩高,唐国子博士,出为华阳令,遂家焉。卒年七十三,葬华阳之东二十里。配苏氏,子一永”。
翻阅民国版《华阳县志》,自唐贞观置县起的秩官表与人物传中,无王岳任职华阳令的记载,其余史籍亦无王抟四代以内后裔迁成都线索。推考王抟约生于840年,而王永生于912年,间隔仅72年却历四代,在家族遭逢重大变故、族人四散的动荡岁月,蕃衍速度不合常理。
王庸敬《琅琊王氏通谱》记载:“王岳,倜子,字嵩高,号崇山,唐末隐居成安。配苏氏,子一通;王通,岳子,初名王祜,字景舒,子一明”。两部琅琊王氏宗谱同以萧山和余姚等地宗谱为蓝本,却对同一人物王岳及其世系的记载存在重大差异。
当今有人指出,王国栋的《琅琊王氏宗谱》对《宰相世系表》涉及关键人物名讳多有改动,错接世系、舛误频出,上述王岳字号与官职疑似臆造,或因历史局限或编者欠严谨。如今来看,此宗谱学术参考价值有限。
(三)对网络文章《驳三槐王氏肇始祖王言之父是王乾说》和《国史为鉴,雾天必朗—一细说三槐王氏的上源》两篇文章的思考
族谱网在2021年8月26日发布了王登明先生所撰的《驳三槐王氏肇始祖王言之父是王乾说》和《国史为鉴,雾天必朗—一细说三槐王氏的上源》两篇文章,其论点牵强,论据错误,本不值得辩驳,作者根本没有深入研究历史。
《驳三槐王氏肇始祖王言之》第一论点:“‘王言之父王乾,王乾之父王庆存,王庆存之父王质’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王质生于769年,卒于836年,王言生于869年,卒于930年,王质的出生与王言的出生刚好相差一百年,如果以三十年为一代,王庆存应出生于799年左右,王乾应出生于829年左右,王言应出生于859年左右才对。怎么王乾40岁左右才生王言呢?从年龄上讲,王乾与王言构成父子关系吗?”说明王登明先生没有通读刘禹锡撰写的《唐左散骑常侍王质神道碑》,碑文里清楚记载了王通至王质之间的世系传承,王质有一子庆存,方龀矣(七八岁),也就是说王质六十岁左右才有子庆存。庆存约生于828年,王乾生于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怎么就怀疑他们从年龄上不构成父子关系呢!
《驳三槐王氏肇始祖王言之》第三个论点:“王言之父是王抟有南宋著名大诗人杨万里下结论”,并附录序文:“王氏先世出于琅琊唐石泉公方庆之后,八世孙抟相昭宗,贬崖州遭蓝田之祸,子孙占籍大名,至我真宗皇帝尝幸太尉魏国文正公旦家,亲赐御制谱序,仁宗篆其碑首曰全德老臣之家。”此序文不知从何而来?经查证杨万里确实给庐陵郡宣溪王氏始祖王翊(yì)写过墓志铭,收录在《宣溪王氏族谱序》中:“南鹏讳翊,家世庐陵之宣溪,盖其先仲舒观察江西,其子孙因家焉者,其别为宜溪之王。”铭文只写到了“曾祖贽、祖居、父翊”。庐陵宣溪王氏以唐代江西观察使王仲舒为宗,尊王仲舒六世孙王永年为一世祖,属于太原王氏晋阳大系,并不是王旦后裔。
多年来,王登明先生一直在与王听兰先生隔空喊话,先后在网上发布了三十余条简信,我也逐一拜读。王登明先生坚持认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王抟有四子王言,并摘录:“曒生宠、宠生仲连,生绍,生玙,生及,生岁,生抟,生倜、倓、伦并王言”。关于这个问题,北海王字培先生于2013年2月17日给予了回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1770页:‘曒,字光辅,生宠。宠生仲连,扬府录事参军。生绍。生玙,相肃宗。生及、乂,及、舍人。生鐬、鍼,鐬字声仁,右谏议大夫。生搏,字昭逸,相昭宗。生倜,字垂光、鄠尉、直弘文馆;倓,河南府文学;伦,校书郎’后边没有‘并生言’等字符。”很明确,《宰相世系表》里没有记载王抟有四子王言!
据《泰和灉江王氏家谱》记载,唐末宰相王搏有四子:倜、倓、伦、亿。其第四子王亿(并非王言),官门下侍郎。亿生素,素生二子希阮、迪色。南唐亡时,迪色隐居吉安原山,生二子伯均、伯仁。长伯均,宋元丰初(1078年)徙居白下(今泰和县城),娶灉江周大夫之女;次子伯仁,宣和辛丑(1121年)科进士,官翰林学士,娶陈氏。兄弟二人致仕后皆居泰和灉江(泰和县螺溪镇王家村),乃肇灉江王氏之开基祖。今后裔有数十万,分布在湖广、贵州、四川等地。
王言在《旧五代史·牛存节传》里有载,如果他是王抟的儿子,怎么会不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加以说明呢!而后宝华先生又改口“王依改名叫王言,少年入谱是王依。”理由是“在古代,依与言发音相似”,未免太牵强,对待历史岂能如此臆断!历史考证,一字之差,可能谬之千里!
王登明先生对王国栋编撰的《琅琊王氏宗谱》和王庸敬的《三槐王氏通谱》推崇备至,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人丝毫置疑,这本身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王国栋的《琅琊王氏宗谱》本就仓促成稿,可信度不高,《修谱辨异》更是罔顾史实,杜撰“太原琅琊说”;王庸敬的《王氏通谱》同样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舛误不少,待后有专门叙述。
(四)对《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记载的谱文真伪分析
据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续修版《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记载,《王旦自述世系》落款时间为咸平戊戌年(998年)八月,自述所写世系与欧阳修编撰的《宰相世系表》中王抟的世系一致,而且文字表述方式颇为相似,自述世系疑似依据宰相世系表而仿造;王旦《奏请王氏族谱序疏》落款时间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三月初一日,没有写明上源出处;宋真宗《敕题王氏族谱序》落款时间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三月十五日,写到“自汉谏议大夫吉,历十世而至始兴公导,此立谱之原也,自导历二十余世而至晋国公祐,此传世之序也,且导拓土保民,至祐忠君直谏,而且也忠于朕也。”从这三篇谱文来看存在矛盾,既然王旦在咸平戊戌年(998年)就写好了自述世系,为何却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发出以下感叹!“臣因搜索世系宗图,历代宝之,未有失坠,始自商周之兴,灵王述玉牒之谱具明于左史,厥后悠远,子孙泛漫混淆支派,去圣已远,其谱晻昧,奈何祖宗沦没,臣甚悲惶,迺进表文,冒犯天威,恭遇皇帝陛下,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容,臣复述先志,采探商周秦汉晋唐宗支裔派,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所知,谨修家谱则阖族沾恩,子孙受泽,乞赐御宝,敕书谱牒之首,以启将来,虽不足补陛下政治之道,然臣惓惓之诚,恩及祖宗至矣。恭维,圣上赦臣狂妄之罪,谨冒死上进。”
王旦有文集20卷,惜已佚。王素编著有《王文正公遗事》,为宋代史料笔记,又称《王文正家录》《王魏公遗事》,主要记载王旦在真宗朝为相时嘉言懿行,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王素之子王巩活跃于北宋后期,与苏轼兄弟关系密切,编撰有《清虚杂著三编》,包括《闻见近录》一卷、《甲申杂记》一卷、《随手杂录》一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在这两部著作里均没有提及《许国公墓志铭》和《王旦自述世系》及宋真宗《敕题王氏族谱序》之事。查《宋会要辑稿》《宋史》《资治通鉴》等,有记载宋真宗赐王旦美酒、良驹和珠宝,却没有查到为王旦族谱题序之事。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也没有提到王旦自述世系、真宗敕题谱序、黎阳府君像赞之事。
再说三槐世系,王祜有三子懿、旦、旭,旦居高位,其后代子孙最为显贵,尤以王素、王巩文采风流。如果上述三篇谱文为真,按照传长传嫡的传统,这么贵重的家史资料理应由王祜支下的长房王懿支或者由二房王旦支嫡系子孙保存,怎么会流落到王祜幼子王旭支(王旦旁系),而长房与嫡系却毫不知情,不合常理!王质是王旭四子中最为出色的儿子,与范仲淹是亲家关系,范仲淹撰写的王质墓志铭明确说“其先太原人”!
综合前述信息,通过逻辑推演,较为合理的真相应如下所述:
王旦担任宰相之后,对自身的家族渊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经过查证,他确认了家族源自河汾龙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月,宋真宗祭祀汾阴后土,王旦担任大礼使,并撰写《祀汾阴颂》。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30公里的黄河东岸,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王通庙位于今万荣县通化镇,相距后土祀20余公里,是祭祀后土的必经之地。王旦最初坚决反对举行西祀,认为此举将耗费民力并造成财政负担。然而,在宋真宗的恩威并施之下,加之有机会顺道祭祀自己祖庙,他最终勉强同意了。随后,王旦深感自责,无法释怀,屡次请求逊位,并拒绝接受任何晋升和封爵。
由于杜淹所作《中说·文中子世家》受到长期压制,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宋代以前的正史对王通的记载很少,故而王旦没能厘清上源世系。宋仁宗时期,大局稳定、政治开明、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兴起了对王通的研究热。王素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溯源考证,确认了祖脉源流,并作源流序。遗憾的是缺少了王寓至王焕之间五世行传,司马光撰写的《文中子补传》参考了王素的溯源考证。
明清时期,民间大量修谱,部分失去家谱而找不到上源的王氏子孙,其中有不少支系采取“靠谱”的办法,将自己的上源“靠”进琅琊王氏或者三槐支系。
综上所述,清光绪甲申(1884年)续修版《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录载的桑维翰撰《许国公墓志铭》和《王旦自述世系》及《王旦奏请族谱序疏》《宋真宗敕题王氏族谱序》于史无考,于实不符,于理不通,与众不同,逻辑混乱,缺乏旁证。如随其蔓延,会伤害几千万三槐裔孙的感情。建议三位先生下架此类文章,摈弃成见,再读史书,尊重历史,再辨真伪,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入研究家族历史,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定会通达古今、茅塞顿开。
(五)对“王言是王练六世孙”的辨析
《新唐书》虽记载有王练任莘县尉、携家居莘,但并没有说明王练与王言有同族关系。《新唐书》成稿时,王素已完成对上源的溯源,如果王练为王言祖先,欧阳修定会告知王素,并加以确定。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唐代时迁居此地的王姓就有很多支,在此居住的王姓未必就是同族
按《琅琊王氏王导支世系图》记载王练的世系是:王褒→王鼐→王弘让→王方则→王景→王练。王褒约生于513年,554年入西魏,按平均30岁一代推考,王方则应生于隋文帝仁寿年间,王练生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3年),而王言生于唐末869年。“王言是王练六世孙“的说法在年龄间隔上似乎也很勉强。
滁州柳巷王氏《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摘录如下:”由琅琊而迁居临沂皋虞者,在两汉有吉公、骏公、遵公;晋初有衍公、祥公、览公最著;至东渡,览公孙导公、彬公群从彪之、羲之、胡之公随晋渡江,居丹阳会稽,以至宏公、僧达公、征公、僧虔公、俭公、融公均显于宋齐梁代,名德文章,炳然史册。俭公数传至褒公,后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自丹阳徒咸阳,生鼐,随安都通守,石泉明侯。子弘让,中书舍人;弘直,魏州刺史。弘让子綝,字方庆,封石泉男;弘让子,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徒莘。历数传至言公,令梨阳;彻公,官拾遗;晋公祐,显于汉周,入宋,官兵部侍郎,多阴德,手植三槐于庭。子昶公、旦公、旭公。魏公旦,相真宗,谥文正。苏东坡为作《三槐堂铭》颂也。子长雍,司封郎中;次冲,赞善大夫;三素,官侍从,谥懿敏。子巩,从子靖,从孙古、震,同堂兄弟十余人,历数世,至宋南渡,有伦公、柟公等犹随仕临安,而传有三一公者,与族属南迁,侨寓淮扬,遂为柳巷王氏,又数传,值元季兵燹,吾祖伏七公,乃避迹开沙,是则本宗始迁之祖也。夫迁沙及今,已历世七八,而自高曾以来,祗传始祖行伏七,二世行忠,一至七子姓每称其行,遂无能质言其讳与字者,惟派自晋公,迁由柳巷,祗德此传闻习熟转不若琅琊以前,犹可按史牒参稽,而三一公前后世次湮没失传,亦即派由三一公抑与三一公同迁之昆仲耶。若伏七公以下不急为收辑,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人更莫由稽考也。故吾琅琊受姓之渊源,谨博稽之史册,与王氏各宗之谱牒必厘正之,使不相混淆,以诏我后人。明嘉靖二十二年岁在癸卯秋九月吉旦 六世孙友谧 薰沐谨识”
滁州柳巷的王氏家族,以王伏七为始祖,其家族曾迁徙至淮扬柳巷(现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该家族的谱序远祖世系,是通过多部史籍的拼接而成,其中详细记载了众多历史名人。然而,对于始祖世系的行传,却鲜有了解,名讳不详,迁徙频繁,难以形成完整的世系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牵强附会。王柟与王三一之间的传承关系模糊不清,而“王三一”这一称谓似乎带有元朝庶民命名的特征。王柟,王伦之孙,在宋孝宗时期(1162—1198年)被调任通州海门尉,开禧北伐(1206年)失败后,曾出使金朝议和。王三一又传承至王伏七,再历经七八代,伦次失序。很显然,在明嘉靖廿二年(1543年)初修族谱时,滁州柳巷王氏已经无法清晰地追溯其祖源信息,仅凭传闻,其可信度颇受质疑,无法确切证明其为王柟的后裔。该家族可能原本属于琅琊王氏,由于找不到确切的祖源,便挂靠在三槐堂支下,故此谱序不能作为探究三槐王氏上源的佐证。
三、产生分歧的根源
三槐王氏上源的争论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四个版本,一类认为源自太原王氏,有两种版本,多数谱载是河东龙门王通后裔,也有个别谱载是晋阳房支王仲舒后裔;另一类认为源自琅琊王氏,也有两个版本,其一是王导支王抟的后裔,其二是王练的后裔。
三槐王氏祖根分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时间上,明初没有出现争论,明中后期才出现分歧,明代史学家和学者大多认同三槐王氏源出太原,最大的搅局者是清乾隆年间王国栋编纂的《琅琊王氏宗谱》。
二是从族谱记载来看,三槐主支王懿和王旦房下的谱牒资料基本是太原王亁的后裔,王言次子王永支根系也是太原,个别王祉支和王旭支后裔将王言上源列为琅琊王抟之后。
三是从地域来看,除了迁居绍兴及从绍兴迁出的三槐后裔把始祖王言挂在琅琊名下,其他大多数三槐族支记载祖源出自太原。《姚江王氏族谱》将王阳明家族世系(始迁祖王道→王补之)列为琅琊王抟名下,同时代《萧山王氏族谱》也将王言列入琅琊王抟名下,其世系是:王祉→王献→王轸→景章→直恕→伶(存疑,似为王旭玄孙,王俣之弟)。
会稽山阴乃琅琊王氏重要祥兴地之一,王羲之家族移居这里,“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说的就是琅琊王氏在两晋时期的显赫。西晋灭亡,琅琊王氏祖先王导、王敦兄弟拥戴晋王室司马睿“衣冠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时期,琅琊王氏群星璀璨,才俊王俭(字仲宝,452~489年,王导五世孙、王僧绰之子)开启私修族谱之先河,编著有《姓谱》,并整理、补缀了琅琊王氏自太子晋至东晋时期的世系,这就是琅琊王氏上源世系行传比较清晰的重要原因。
由于太原王氏祁县房支连遭汉末、魏末两次家难,几乎被灭族,少有逃离者,隐居于族间,西晋时无人显贵。西晋末又连遭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引发慜怀之祸,使中国北方地区进入长达150年的“五胡乱华”时代,北方地区汉族人口骤减至不足500万。在家族存亡之际,祁县王氏祖先王寓(王通九代祖)遂举族东迁,仕慕容氏前燕国,先任新昌太守,有战功,升任长史,位列前燕国公卿将帅。以至于三槐王氏至今仍不能确定王寓上三代祖先的名讳,这几代人在三槐堂旧谱中多记载为晋阳房支或琅琊系下历史名人,这也是被其他宗支诟病或嘲讽上源世系错乱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说明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氏,这恰恰凸显了三槐王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厚积薄发的发展历程。
河东龙门王氏在唐初繁荣到峰值,后逐渐走向平稳发展期,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王勔、王勮、王助三兄弟因綦连刘思礼谋反案被武则天冤杀,王通后裔便四散流离,逐渐向东、向南迁播。据记载,王通后裔有多人迁居陈郡(淮阳),有迁往山东巨野的,有寓居淮西、扬州的,有徙居越中的、有仕宦于庐陵的。即使王言父名不叫王乾、王乾之父不叫庆存,也改变不了三槐王氏派分河东龙门的史实。
北宋时期,三槐王氏基本形成三大主要居住地,一是在开封东郊,二是淮阳宛丘,三是安徽舒州(王永支)。《淮阳志》记载,王勃之孙王授(王通五世孙)因避乱最早迁入宛丘,而后王通九世孙王祀避难于宛丘,同族王凤避靖康之难也迁宛丘。(见于郑州都堂王氏后裔王金超先生所撰《宛丘王氏与三槐堂》一文)。又查《新唐书》:“王质,字华卿。五世祖通为隋大儒。质少孤,客寿春,力耕以养母。讲学不倦,诸生从授业者甚众”。王质(王言曾祖)寓居寿春,历佐淮蔡(淮阳上蔡)、许昌。因祖辈在淮阳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族后辈们便纷纷迁往淮阳,徙居宛丘。因此,王旦在《文正公遗训》中说“吾家宛邱”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河决(黄河大水),王轸(王祉之孙)与从叔王勉徙家于宛丘,轸生五子二十三孙,轸三子景华生九子,号称“宛丘九门”;王旭四子王徽、幼子王端随迁宛丘,王巩次子王时迁宛丘,三槐王氏在宛丘形成庞大的家族群。
自靖康之难始,生活在淮阳宛丘的三槐堂王氏家族成员纷纷南渡余姚、诸暨、义安、浦阳等地,据可考者就有12人,与山阴琅琊王氏相互混居。明景泰五年(1454年)编撰《余姚王氏族谱》时,将王旭玄孙俣、伶(旭四子→徽→黯→讷→俣、伶)接入到景章之子直恕(王祉→王献→王轸→景章→直恕)名下,又将直恕接到王巩名下,并将直恕名号改为直臣,而直臣是王俣之父王讷的名号,又将王讷(字木臣,一字直臣)列为王时(字叔永,号尚夫)名号,显然是胡乱挂接。《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尊王俣(字硕夫)→王逨(字致君,祖籍宛丘,幼年随父迁居姚江)→王中立(又名道立)为始祖。很明显,从淮阳宛丘迁居绍兴的三槐族支,明初已不能理清南渡以来的世序,更何况始祖王言以前的世系,于是从山阴琅琊王氏宗谱靠接祖源,亦属无奈,这大概就是三槐王氏上源出现分歧的起初原因。
经梳理,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始祖世系是:王祜→王旭→王徽→王黯→王讷→王俣→王逨→王中立
又据王庸敬《王氏通谱》记载:王俣五子远、达、逨、逵、运。远,子二中正、良贵;达,金人陷汴梁,不知所之;逨配张氏生一子中行;逵,子一中庸;运,早夭。
中正,远长子,宋余杭尉,子一埜;中立,远次子,善草隶书,补从事郎,历官朝请大夫,按萧山谱中立作逨子,据楼攻媿撰逨行状称子一中行,绍兴府志逨传称中立为侄,子一表;中行,逨子,字知复,号用卿,绍兴廿八年生,以荫补迪公郎,慈溪县主簿、监临安酒库、知睦州建德县,子二庄、理;中庸,配叶氏,子一季翼。
按王庸敬记载,王中立为王远次子,《山阴天乐三泉宗谱》不知依何据又名王道立?
《山阴天乐三泉宗谱》载:“王巩,字定国,又字国安,号介庵……三子:奇(叶县令,太常少卿);宽(字直臣,号广陵,诰赠朝议大夫,始居宛丘,配周氏,生三子;伋、俣、伶);直躬”。王元根先生发表在荆楚王氏网站的《三槐堂王巩有二十多个儿子吗?》一文指出,该谱与宋史和王氏通谱不符之处颇多。该谱祐生五子一不合也,素九子而不是三子,二不合也,奇出嗣厚而不为巩子三不合也,宽之子伋、俣与伦是兄弟,是旭的玄孙,是四不合也。直躬,则为琅琊王氏。
《萧山车里庄王氏宗谱》载“巩行启四,字国安,配张氏,子一阕,生于煕宁六年(1073年)正月初一,卒于靖康二年(1127年)七月十一日,年五十五岁。配傅氏,子一,熠”。查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王巩并无子“阕”,王素四至五世孙中均无“熠”,阕与时虽生卒相同,但王时四子中也无“熠”,王素乃至整个三槐王氏六至七世孙中均无“熠”。
据此来看,这两部谱载上源存在诸多疑虑,与可考族史相去甚远,判若云泥,并不能直接证明是三槐王氏后裔!
关于王阳明宗支的上源,考证起来也不复杂,如果其先祖是靖康之难后从淮阳宛丘迁余姚,那就是王巩之子王奇(王厚嗣子)后裔,派分河东龙门;如果北宋以前就居住于余姚,那极可能琅琊王氏后裔。因为琅琊王氏在东晋之初由临沂举族迁入了金陵和山阴等地,此后,后裔多生活在江南,没有徙居淮阳宛丘的记录。
有人根据王阳明宗谱序文中的“吾宗江左以来”一语,片面地认为“江左王氏”特指琅琊王氏,从而将王阳明家族的上源限定于琅琊王氏。实际上,“江左王氏”是指定居于江左地区(主要涵盖现今的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的王姓家族的总称。这一家族群体不仅包括琅琊王氏的王导与王羲之家族,也包括太原王氏的王坦之与王玄谟家族。只是琅琊王氏在江左的居住时间更长,地位更为显贵。例如,太原王氏晋阳房支的王坦之与琅琊王氏的王彪之共同挫败了权臣桓温的篡位企图,随后与谢安联合辅政;太原王氏祁县房支的王玄谟曾担任南朝刘宋的车骑将军、顾命大臣。其弟王玄则担任南朝宋的国子博士,被誉为“江左王先生”。王勃在《倬彼我系》一文中叙述:“居卫仕宋、臣嬴相刘,粤自太原、播徂江筮”。
王国栋,字殿高,生于1692年,是泰州兴化王氏第五代传人,其一生未中进士,五十岁仅列名贡生,言行无忌,喜高谈阔论、把酒言欢,这也为后来全家罹难埋下祸根。他与郑板桥是同窗,常切磋书画技艺,故在书画方面颇有名气,著有《竹楼诗钞》五卷。本宗支追认始祖是王纲,与王阳明六世祖王纲同名。元末先祖寄居于通州海门余中场,世系未详考。明中期举族迁居泰州兴化城与小海场,可考世系为:口口→王继美(字元玉→王贵→王仲儒→王国栋。
王国栋编撰的《琅琊王氏宗谱》于乾隆四十四(1779年)年成稿(时间存疑),时已垂垂暮年,外出采访不便,收集资料有限,主要依据《姚江谱》王阳明家族世系确定三槐上源,又以偏概全,唐突编撰《修谱辨异》,摘录如下:“三槐王氏,系出琅琊,唐黎阳令讳言者,避难居大名,隐其宗望,其后文正公封望太原,故晋公文集仍称琅琊人。然太原、琅琊,其先本属一族。秦将武成侯离生二子,元威、元避。秦乱居琅琊,威居太原。琅琊,据其地而言,太原实为封望也;吾祖黎阳令丞相摶之子特,晋公传中未曾首叙丞相摶,是以后人不能无疑焉……”
从这篇《修谱辨异》来看,王国栋将汉代以来形成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大支系混为一体,把琅琊王氏的郡望改称太原,杜撰出“太原琅琊系”。关于这一学说,王大良博士在《琅琊王氏研究》一文进行了考论,并予否定;已故王汝寿教授《琅琊王氏考信录》一文也给予了辨考和驳斥。今王国栋后裔已销声匿迹,无法考证其所据何种资料而成,宗谱似乎尚未成稿,他便去世,随即全家涉陷文字狱“西斋集案”。
王庸敬,字圣传,号简候,浙江慈溪人,嘉庆甲戌(1814年)年生,同治戊辰(1868年)年卒。他是三槐堂西沙支后裔(支祖王胤迁徙到无锡),追溯其先世,先祖王有信(王祜七世孙)始居临安,有信生如京,如京生伦,伦生文渊,始由临安迁居慈溪唐堰桥(即三凤王氏),文渊五传至孝子钰,以先茔故再迁邑南黄山,祖父王朝栋,父王肃雍。
王庸敬在编纂《王氏通谱》的过程中,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江南地区大半沦陷于太平军之手,导致人口大规模流离失所。这阻碍了他外出的采访活动,使得他未能寻访到三沙王氏宗谱及三槐其他分支的宗谱,他仅借得余姚、萧山等地的宗谱为参考,设立谱局于自家,闭门造谱,仅在本家族内部进行讨论,追溯族源。由于视野受限,其成果难免存在局限性。尽管他对姚江谱和萧山谱提出了诸多质疑,但因资料匮乏,无法对既有宗谱进行深入的鉴别和修正,这无疑是一大遗憾。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亦在情理之中。
王庸敬著有《乾坤谱》二卷、《王氏通谱》一百零六卷、《王氏十一志》等书。正当《王氏通谱》基本完稿时,他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五十五岁。《王氏通谱》是目前王氏宗谱中较广泛、较全面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中华王氏文化必须阅读的经典谱牒。但因收集的资料不够全面,采用姚江谱和萧山谱为蓝本,恰好这两部宗谱都把王言的上源挂在琅琊系,轻信为真,对此重大问题没有进一步溯源考证,也未留作“存疑”处理,这使得《王氏通谱》的准确性大幅降低。
四、解决分歧的建议
潜阳太原王氏与三槐王氏同源,追溯始祖为王永(王言次子),迁徙始祖为王罕(王永曾孙),一世祖王华正(王罕六世孙)。因遭兵燹,明谱残损,自康熙丙午年整理明代残谱重建族谱,至今已历十二届修谱。几百年来,我支始终坚称上源为太原王氏,迁徙传承线路:黄帝之裔→远绪文王→脉发姬晋→源出太原→支系祁邑→寓居江左→派分河东→端起华阳 →显耀潜皖,人口二十万众。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三槐王氏出自太原,有众多文献与族谱记载,相互印证;出自琅琊的证据仅为王祉支或绍兴个别宗谱所载,证据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前后矛盾,缺乏逻辑,真实性值得商榷。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有王听兰、王福华、王大良、王义林、王宣国、王汝珊等众多家史研究专家,历时八年考证,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调阅了百余支三槐王氏宗谱,可信度较高。但还存在着少许瑕疵,建议补充、删除和修改:
①黄帝至古公亶父原史只记载了十七世,平均90年一代,不合常理。经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团队研究补充,黄帝至太子晋仍只有了四十一世,平均52.5年一代,虽得到大家的认同,但还不合常理,要进一步补充完善。本宗谱是我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已补增至六十世,这基本符合传承规律。
②太子晋第廿五世孙“彝”和第廿六世孙“彛”,有人认为两字均为甲骨文“彝”,读音同为(yí),意思同指古代青铜祭器,应指同一人,如为两代,则与后世生卒年代有冲突,故应删除一代,建议把王霸确定为二十八世,以后各代均应前推一世。我掌握的资料有限,但两字确为同意同音异体字,在甲骨文、篆书、说文中确为同一个字,直至汉隶、楷书出现后才产生两个异体字,出现“彛”;如果是两个人,从王威(秦末BC200年左右)至王并(约公元210年生)平均22年一代人,与太子晋至王祐的平均值(26年一代人)相差太大。故在本谱中取消一个,保留“彝”。
③三六世“王并”和三七世“王扬”,并非二位祖先的真实名字,而是代指当时生活在并州祁县的所有王殷后裔,而后名扬天下,后人因此而命名。王并,宏公之子,约公元210年生。生子:扬。王扬,并公之子,约公元245年生。生子:寓。
④三八世“王寓”,扬公之子,约285年生,遭愍怀之祸遂举族东迁焉,仕慕容氏前燕国。先任新昌太守,有战功,升任长史。时前燕国对汉人委以重任,公等位列卿将帅。公元342年,慕容跳自率精兵四万征讨高句丽,命公率兵出北道以牵制,虽主力大获全胜,而公则力战身亡。生子:牢宰。
⑤四九世“王勉”或是“王勔”,建议以刘禹锡撰写的《唐王质神道碑》记载为准。
⑥个别祖先的字号、生平表述不够准确。如王言的字号,从谱载发现有“如纶”“伯谨”“唯谨”三种表述,需要推敲。王言的生平与宦迹需慎重表述,有些族谱编造王言既任黎阳令、又在江西吉州为官,明显违背历史。
潜阳太原王氏端起于成都华阳,与三槐王氏同源,上溯始祖为王永,乃王言次子也,其苦志力学,举明经,仕西畿令。宋太祖时从蜀王孟昶处归朝,授右补阙,迁起居舍人。吴越纳土,受命往均赋,至则悉除无名之算,民皆感泣。雍熙四年(987年)三月十一日终,年七十六,葬江南潜山县王家坦。娶白氏,生二子:景图、景珉。景图生子贽,王罕(王贽四子)为祖庐墓,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携子琪、侄珪自成都华阳徙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市),并在凤凰山麓仰天湖畔筑“英辅斋”供子侄读书,今遗迹可循。王琪、王珪皆中庆历进士,成国之重臣。传至宋末王华正(王罕六世孙),其事有载,其墓有地,自华正以下,世系分明,昭穆有序,故尊为潜阳一世祖。因遭兵燹,明以前族谱残损,自康熙丙午(1666年)年搜集明代残谱重建族谱以来,至今已历十余次续修。千年以来,本族先贤坚信祖源出自太原,故称“潜阳太原王氏”,信念笃定。后世子孙皆奉山西大槐树为家族兴盛之地、宗族根源所在。岁次甲辰(二〇二四)年六月,经家族会议表决,重新确立本宗堂号为“英辅堂”。现有人口二十余万,分布于皖、赣、浙、苏、鄂、豫、陕、甘、晋、台等十余省,撒播于海外,诗礼家传,簪缨代续。家族迁徙衍播路线:脉发姬晋→源出太原→支系祁邑→播徂江筮→派分河东→初兴华阳→发祥潜皖。
王言作为三槐王氏三大支系王祜、王永、王祉的共同祖先,其名下挂靠的支系众多。鉴于存在分歧,显然有支系误认了祖源。因此,各支系有必要重新审视族谱中记载的源流,从本族宗谱所载人物开始逐代追溯,直至北宋时期三槐王氏可考之人,以验证衔接的准确性。可以参考《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以及其他正史资料,重点查证自宋仁宗至元末至正年间世系的传承,通常涉及大约十代人。对于谱牒中语焉不详、存疑的部分,应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考证。通过对照正史和地方志,借助其他文献资料,核实人物是否与历史事件相符,是否在某地担任官职相吻合,再从时间间隔推算前后几代是否构成连续的世系关系。《宋史》《宋会要辑稿》《宋代登科总录》《资治通鉴》《元典章》《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大量史籍和地方志均可作为考证的依据。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完成此类考证工作已非难事。
如通过翔实的考证,纠正上源,善莫大焉,乃祖宗之德、宗族之幸也!如出于维护宗族感情,今不忍心纠正,应把错误或存疑之处指出来,让后人决断,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古有宗法,大宗为本,小宗为枝;今有伦理,长幼有序,尊长护幼,不可舍本逐末。断不可捕风捉影,臆断其有无,更不能以疑否正,淆乱是非。
若双方坚持己见,不妨设想,在同一时期存在两个王言,一为太原王氏之王言,另一为琅琊王氏之王言。后世之人将二人的生平与事迹混淆,亦非不可能也。
太原王氏王言,字如纶,又作唯瑾,唐懿宗己丑年(869年)生,乾宁元年(894年)登进士第,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乾宁三年(896年)宣武军征讨郓州,任牛存节部都将(见《旧五代史·牛存节传》)。此后退出军旅,从事文职。至后梁代唐(907年),隐居大名府莘县,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殁,年六十二。后以曾孙旦贵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妣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 永
琅琊王氏王言,字正音,唐乾符壬寅年(882年)生,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登进士,授从事郎,任新安县丞,后梁乾化二年(912年)知光州定城县,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任滑州黎阳令,至后晋代后唐(936年)隐家不出,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二月殁,年七十三。
此让人笑也
综上所述,我们应将三槐王氏统一挂在太原王氏,因为这更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部分人的意见。这是我的建议和推断,但我不能排除或禁止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文中许多观点参考了大量网络文件,部分来自个人思考,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