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三槐堂王氏宗谱

先 祖 溯 源


 

新兴场王始祖倧显公身世之谜

 

  倧显公(注:原谱为宗显公,因其前五世即三槐王第六世字辈为宗,且宗显可能是后辈对其的尊称,故我将其改为倧显。以下宗显、倧显指同一人,名义。)是我三槐堂盐城桃园祖裔系的始祖,其长子本富公是始迁祖。虽始迁地是盐城的新兴场,至今还有六大门的后裔生活在这里。但后来本富居住上冈,上冈成了我王氏家族主要的活动中心,特别是上冈文武两大综合性的庙宇的建成,至今仍有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为了寻找先祖的有关资料,特别是我族最早的家谱我还没见过,我决定去上冈拜访前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十次的来来去去,终于见到了一位年过九旬的长者(其实他与我属同一辈分),谈话中我们都感觉到无比的欣慰:我能从他那儿了解到更多的我族历史资料:他认为我能完成他没完成的大事——编写我族历史资料。这一次拜访最大的收获是我听到了一个极为珍贵的关于我始祖身份来历的故事:

 

  镜头回到大约1060年(注:这是笔者的推算),居住平海州(这是笔者根据故事陈述的内容对号入座的一个地方,还有待商讨)的一官府人家,一位公子正于家后草坪上习武。忽然管家急急匆匆找来说,老爷派人来说,少爷被人告发串通逆党妄想造反,让公子赶快离开。这位公子就是王仁(谱名宗玮),其父亲王臣在处理州府大人的花花公子强奸一位少女并将少女杀害一案时判了花花公子的死罪,州府大人大怒,联络多人陷害王仁(让王家也断子绝孙)。老爷知道无力回天,只能派人通知儿子立刻离开。
  王仁知道被抓到那是死路,所以就夜以继日向北逃奔,在他心里就一个意念:逃得越远越好。幸好学到了一身武艺,对于他来说这还不是难事。
  说不清经历了多少日,或者说多少月,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大片草原:难道我已经到了北方的大草原?这里荒无人烟,是个避难的好地方,于是决定暂停脚步。
  他巡视远方,看到一座小山,来到了山脚下,在朝阳的一面搭起了一个草棚。现在还好,刚过了夏天,气温还不算低,暂时能过。很欣慰的是,出发时带了足够的银两,在路上只要有能买吃的东西时总是先买吃的,以防赶路挨饿。可这里虽然感觉安全,可到哪弄吃的呢?
  王仁在周围到处搜寻,可没有任何收获:怎么办呢?
  忽然看见草原的另一边腾起了一股浓烟,虽然看上去觉得很遥远,但王仁知道只有那里有人,去了就有办法找到吃的。
  王仁到了事发地才知道,原来是牧民准备的牲畜冬粮——草垛被烧了。只见有人还在灭火,也听见有人哭泣。王仁二话没说也参与了灭火的行列。最后火是灭了,但草所剩也无几了,有位妇女一直哭着,现在哭得更厉害了,因为没有了冬粮,她家的牲畜就无法过冬。虽有人在劝导,也有人好像给了什么东西,但这些根本无济于事,那位妇女也没有停止哭泣。王仁走到跟前,也想劝助,可语言不通,没有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些碎银放进了妇女手中。妇女立刻跪地拜谢,因为这才是真正能救她一命的办法。
  天快要黑了,王仁回到了自己的那个小草棚。他刚要躺下来休息,就听到外面有人喊:有人吗?请问壮汉在里面吗?
  王仁一惊,原来他们也会说中原话!虽然语音相差很大,但基本意思能听明白。他立刻出来,一看就是白天火灾现场的那位哭泣妇女,身边还有一位姑娘牵着两只羊。双方都惊奇地望着对方:母女俩觉得这么有钱的好心人竟住在这里!而王仁心里也在想妇女和女孩还有这两只羊跟在身后怎么一点没觉察到?
  对视了一会,还是妇女先开口了:“请问壮士尊姓大名,怎么会住在这儿?“
  “我寻亲戚的,没寻到。后来又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回去了,只好先搭个草棚歇歇脚。“
  “原来这样!如果壮士不嫌弃的话,请到我家暂住几日”王仁再三推辞,但敌不过妇人的诚信相邀。
  经过几天相处,王仁了解到这位妇人就是中原人,是跟着父亲一起逃难到此的,被一个好心人收留。后来父亲和这家主人在一场瘟疫中先后去世,留下了她和这家主人的孩子。她们相依为命,在这里生活了将近十年。王仁觉得没必要隐瞒人家,也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决定暂住在这里,等一段时间风头过后再做打算。
  王仁在这里一边帮者妇人做事,一边教女孩读书识字,在习武练功时也让女孩在一旁看看,指导女孩练练基本功。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到了第二年的秋天,王仁思念家乡的情绪越来越重,妇人和女孩都看在眼里。一天晚上,妇人对王仁说:“你回你老家看看吧,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应该没人还在关注这事了。带小芮一起去,路上有个照应。”王仁求之不得,在路上有小芮陪着也不易被人怀疑,一口就答应了。
  快马加鞭,这次回程一帆风顺,很快就快到福州境地了。到了此地,王仁不敢大意,精心做了乔装打扮,以生意人面目出没。直至家乡,他担心被人识破,还是乘着黑夜摸到了自己的家。借着月光,他看到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门前一片狼藉,杂草丛生。他推开门,里面更是狼藉。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了,他寻来翻去,也没找到值得带走的物品,只好作罢。
  刚想离开时,王仁突然想起自己儿时经常藏东西的一个小洞,在后院的一个墙角底下。王仁小心拨开砖块,里面有一本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家谱,里面还夹着一张字条:儿:你得此字条就即刻离开,州官老爷是不会放过你的。为父虽经王家人力挺暂未定罪,但不保以后不出事,革职后决定远离此是非之地以防不测。(笔者注:留信内容是大意并非原文。)
  王仁不敢多留,迅速撤离此地,连夜回到了住处。为了摸清情况,王仁决定去远方的叔父家。到了那里,为保安全,让小芮先去联系。还是等到夜里,王仁才在管家的引导下见到了叔父。谈了许久,最后叔父叮嘱王仁彻底销声匿迹,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你已经不存在了,在我们家谱里你父亲下面标了“后裔不详”。说着拿出一本家谱,让王仁带着,以备子孙将来寻亲之用。
  从此,王仁再次踏上了北上的道路,就再也没有回头。
  王仁在小芮家生活了两年。和妇人商量决定去附近的县城看看,带小芮了解了解外面的世界,将来也带妇人一起离开这荒凉的草原。妇人很是赞同,因为她相信眼前的人。
  一晃五年过去了,王仁和小芮不仅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壮大,也收获了爱情的果实——生了一个男孩,起名为晓。王仁也把小芮的养母带来照看孩子,这样,他们可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事业中来。
  就这样,三十年后又添了孙子,其名为厚。时间过得真快,又经历了两代人,名字分别为道、赢。
  王赢从小经常听起爷爷讲起过去的故事,讨厌官场的黑暗决定学医。十五岁时来到了来到了卢龙县跟从一老中医学习。王赢从小就天资聪慧,再加上其刻苦努力,很快学有所成,名誉响彻一方。老中医看中了王赢,将自己唯一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了王赢。从此王赢在卢龙县扎下了根。
  王道得知儿子在卢龙发展顺利,远道而来祝贺儿子。当他到来之时正好孙子落地,兴奋不已,父子决定给孩子起名为王义。可社会的动荡不已,那是让人无法预料的。王道和王赢决定将来让孩子学武,他们非常清楚,生活在这动荡的社会里,学武尤为重要,关键时刻能够自保。
  小义不负众望,十岁就学有所成,十五岁时,三位师兄弟联手也敌不过他。到了二十岁,他和师妹二人打败了师傅与其他师兄弟的联手而一举成名。
  小义谱名倧显,不久就与师妹趙氏结婚,生一子,名本富。一家都经商,因诚信度高,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了卢龙县的一大商户。王义夫妇俩决定创办武馆,一来健身壮体,防身护院,这么动荡的年代这显得尤其重要;二来能收养部分无依无靠的孤儿,这年头孤儿到处可见,让善良的王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王赢得知儿媳们的计划非常高兴,这也是他多年来一直想办的事情,积极支持创办武馆。
  创办武馆也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志同道合之人的积极参与,也成了许多穷人和无依无靠的孤儿的避风港。
  一天,王义夫妇俩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匪徒抢劫一婚车队。当他们赶到跟前时地上已是尸体一片,地上血迹斑斑,有人还在呻吟:快救救我们小姐!
  王义夫妇俩很快打退了匪徒,他们仔细检查了现场,将刚才喊话的伤者及婚车里已经吓昏的小姐带回了武馆救治。
  后来,在小姐家人的一再恳求之下,小姐就成了王义的侧室,并生了一男一女,男孩叫本贵,女孩叫莹。
  明朝的建立终于使天下太平,洪武帝时,皇诏无田者皆可移民。此时王义长子本富也已长大成人,王义决定让他出去闯荡。一家人研究决定淮安府(即江苏省)是最理想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未开垦的海边淤地,土地肥沃。就这样,本富带着最得力的助手(管家)一起来到了淮安府,落脚于新兴场。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祖先们为什么要在上冈建文庙和武庙,这是我族的传统,更是需要;也明白了祖先们那么善于经营,发展如此顺利,可谓家大业大,却基本没人涉及官场,历史的教训让我族人感到官场的黑暗,更是痛恨。
  我回家后立刻进行记录整理,并查阅了大量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王祐家谱的翻本。经我反复阅览和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家谱中有如下一片段:

 

 

 

谱文:
      第61世:
  ……
  宜三子,象,谱名开礼,仕徵事郞。生于天圣辛未(1031)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元丰甲子(1084)五月初四日。配何氏,子五:长谥(宗坤),仕承事郎;次谍(宗深);三谕,邑庠生;四宗瑜,邑庠生;幼宗琪。
  贤长子,奂,字文光,谱名开仁,生于天禧戊午(1018)十月二十日,卒于绍圣乙亥(1095)六月十三日。配宣氏,子一:让(宗珏)。让、字逊之(1054—1122),配单氏,子一:始,字初若,号全复,早卒,赠承直郎,配陆氏,子一:道成。
  贤次子,争,谱名开信。生于天圣癸亥(1023)十月十五日,卒于熙宁丁已(1077)四月初七日。子一:诵(宗珲)。
  宣长子,臣,字国辅,生天禧戊午(1018)十一月十九日。以外荫补太庙斋郎,除平海州(注:平海州即今福建泉州)安溪尉,历平海州判官,遂家焉。后裔不详
  宣次子,相,字佐国,生于天圣九年(1031)辛未十月初七日。卒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三月十一日。年四十五,因子贵封右习员外郎。配周氏,子一:僖。僖、字靖之,生于治平元年(1064),元丰八年(1085)进士,调荥阳府,历监察御史,奉使贺辽,迁右司员外郎,知济州,遂家。配吴氏,子二:延、建(四川涪州派)。
  …… 

注:括号里的年份是编者推算。

 

  这里有全谱唯一注有“后裔不详”的字样;臣也算是一名大官,谱中一般都标有生卒时间,而他有生却没有去世时间,我想他当时革职后以防不测也彻底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纵观全谱,也只有睦的后裔(睦的三代)谱名大多用宗辈字,其余都不是(详见《三槐王始祖(王祐)——盐城三槐王始祖世系图》。综合以上三点,我推测宗玮公(王仁)是臣的儿子。这只是我的判断,供大家参考(当然这里还存有一些疑点)。
  当我得出了这样结论的时候兴奋不已,再次来到了上冈。可惜讲述故事的老人已经去世了,也没能见到其家人。再后来,我又去了两次,第二次去时正遇盐城北部大拆迁,一时无法找到其家,只好作罢。 过了一段时间想再去碰碰运气,走访了上冈的其他地方,妄想寻找其他突破口,但至今还没有新的收获。

  最近,联系到了原居住在河北卢龙县的名叫王宜鹏,并且他老家有多部王氏家谱,我又一次欣喜若狂。他现在居住徐州,我们在QQ上进行了多次交谈,他目前还没有在哪家谱中寻找到有关我祖宗显公相关的信息,也可能与我族不是同一个堂号,他的堂号叫卢龙堂,但我觉得应该是他们后来改的。他也听他父亲说起过三槐堂的,不过不叫三槐堂,而叫大槐树。现在他还在其他王氏家谱里寻找有关我宗显公相关的信息。另。现已经联系到了中国家谱研究会,请他们帮助寻找我始祖的相关信息。(24年9月注)

  经近一年的核实查询,宜鹏没有查到有关我始祖及其子孙在卢龙王氏家谱中的记录;家谱研究会也没有收集到在卢龙的三槐堂家谱。我推断我始祖之子本贵在卢龙很可能没有后裔了;我先祖宗显公是从平海州逃至卢龙的,与当地王姓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卢龙的王氏家谱也就不会留下记录。(25年8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