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三槐堂王氏宗谱

三槐王氏的发展




  我三槐王氏的堂号,是唯独没有以地名命名的堂号。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自王祐创立三槐堂,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发展的迅猛程度我们从王祐的家谱中就可见一斑(见下面世系图),发展到第五、六世时就达到了一百三十余户(还有没有统计,如王勉的后代)。

  三槐堂的特点除了发展迅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发展速度,还有一大特点: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人不计其数。我们可从王祐家谱中的王氏62世、三槐王五世中就能感受到当时三槐王氏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多大(见下面62世的谱文)。

62世:
宜长子,丰,谱名开智,郡庠生,无意取仕,安居创业。生于大中祥符丙辰(1016)一月二十九日,卒于绍圣四年(1097)丁丑五月二十八日。配宣氏,子三:长子仟(宗玥),任礼部客省副使;次子诗(宗瑄);幼仲(宗琎)。
 宜次子,傑,谱名开慧,号大川。生于天禧辛酉(1021)四月二十五日,卒于元丰壬戊(1082)七月十八日。配韦氏,子一:俊(宗琏)
 宜三子,象,谱名开礼,仕徵事郞。生于天圣辛未(1031)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元丰甲子(1084)五月初四日。配何氏,子五:长谥(宗坤),仕承事郎;次谍(宗深);三谕,邑庠生;四宗瑜,邑庠生;幼宗琪。
 贤长子,奂,字文光,谱名开仁,生于天禧戊午(1018)十月二十日,卒于绍圣乙亥(1095)六月十三日。配宣氏,子一:让(宗珏)。让、字逊之(1054—1122),配单氏,子一:始,字初若,号全复,早卒,赠承直郎,配陆氏,子一:道成。
 贤次子,争,谱名开信。生于天圣癸亥(1023)十月十五日,卒于熙宁丁已(1077)四月初七日。子一:诵(宗珲)。
 宣长子,臣,字国辅,生天禧戊午(1018)十一月十九日。以外荫补太庙斋郎,除平海州安溪尉,历平海州判官,遂家焉。(平海州即今福建泉州)。后裔不详。
 宣次子,相,字佐国,生于天圣九年(1031)辛未十月初七日。卒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三月十一日。年四十五,因子贵封右习员外郎。配周氏,子一:僖。僖、字靖之,生于治平元年(1064),元丰八年(1085)进士,调荥阳府,历监察御史,奉使贺辽,迁右司员外郎,知济州,遂家。配吴氏,子二:延、建(四川涪州派)。
 宝长子,候,谱名开温,生于天圣甲子(1024)十月十九日,卒于政和乙未(1115)。政和二年(1112)独立营造后佛堂。配张氏,子一:伟(宗[王争]),仕著作郎。仕秉义郎
 宝次子,贵,谱名开良(1028—1096),生于天圣戊辰(1028),卒于绍圣丙子(1096)。配义乌骆氏。子一:伍(宗),仕司禄参军。
 宝三子,厚,谱名开恭,生于天圣壬申(1032),卒于大观戊子(1108)。任比部员外郎。配黄氏。子二:长僚(宗瑨);次倩(宗璐),仕承事郎。
 宝四子,将,谱名开俭,生于景祐丙子(1036),卒于哲宗庚辰(1100),仕通事舍人。配宋氏,子三:长佐(宗瑰),伍长;次琍(宗琦),三佶(宗琫),仕宣教郎。
 宝五子,帅, 谱名开让(1038—1115),生于仁宗戊寅(1038),卒于徽宗乙未(1115)。子二:长侨(宗珠),仕蚕官丞;次亿(宗瑛)。
 克长子,震,字子发(1046—1095),去世后追赠为太子少师。妻潘氏,子六:豪、仰、英、杰、伸、倜。
长子:豪,有以王震十八世文亮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形成当今云南旺族——镇雄王氏。
次子: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在两宋乱離之际,随宋室南渡。去世后追赠大中大夫。葬于鄞县,子孙定居下此,为宁波鄞县王氏祖,形成著名的鄞县王氏。王仰,配周氏,继唐氏,其所生子中最有名的是王从,官至信州知府。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将三槐王氏列祖列宗的文献遗墨进行收集和整理出版,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等家庭文献,并传其子孙。王从妻金氏、陈氏,生二子:淹、涵。王淹,字伯庵,官至筠州知府,他能继承父业,以搜集出版家族文献为已任,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等共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印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已经遗佚。只有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可读到他为该书作的《王氏济美集》序。
三子:英。
四子:杰,字仲兴(1070—1127),生于煕宁三年(1070),初仕大名府监仓,进士出身,官光禄司农卿,移知河中。卒建炎元年(1127)。配孙氏,继陆氏。子二:衡、徤。
五子:伸,字仲来,仕奉仪郞,迁通直郞。配张氏,子二:循、复。
六子:倜,字仲傥,以恩补承务郞,早世。
 克次子,需,字子正,奉议郞,居蜀未归。配杨氏,子一:倬。
 克三子,霖 ,早世。
 克四子,霭,字子会,宣德郞。配张氏,继曹氏。子四:何、仪、信、佐。
 頣长子,白,字仲采,少以文才知名,第进士,元丰间为检正官,尝自谓一世豪士,用未究其才也。惜乎早世。配李氏,继张氏。子一:盛,字衍叔。
 頣次子,向,早世不仕。配邵氏,子一:辰。辰字德政,少孤,举茂才,为荻道主簿,监石门酒税,迁建康军节度判官,浙西防遏使,行参军事。建炎戊申杭州第三将下卒陈通叛,赿州守翟汝文出师,朝廷以节制付浙西提刑周格,格辟辰为参谋,行次江郞山,遇贼被害,葬萧山清霖湖。配邵氏,子一:慎。
 鲁子,普,原名雩,更名普。字子周,配独孤氏。
 恪长子,实,字伯华,大理评事,配陈氏。子一:持。持、字秉之,朝散大夫,终朝仪大夫。配吕氏,子二:纲、绩。事迹不详。
 恪次子,潜,字仲昭,天章阁待制,终朝仪大夫。配吕氏,子五:宪、悊、应、忞、志。宪、字希甫,奉议郞。配梅氏;悊,从政郞;应,修职郞,配赵氏,子一:过;忞,字希声,余无考。
 恪三子,益,字子欲,弱冠能文,欧阳文正公雅重之,庆历二年进士,调开封尉,迁陕州防御判官,授通直郞,历兵部郞中。
 庆长子,显,字以登,生于明道二年(1033)十月初八日,荫补仁武校尉,司马温公守洛,辟为河阳主簿。卒于嘉祐四年(1059)十月二十五日,年二十七。配李氏,继陈氏,夫死,不食三日,伏官而绝。子二:甫、申。王甫,守父庐墓,家河阳(河南孟县)。王申,字应辰,少孤,博通文史,司马温公辟为掌书记。除永兴主簿,授通直郞。
 庆次子,顼,景祐元年(1034)生,皇祐五年(1053)登进士,忠武军节度判官,历右司员外郞。崇宁三年(1104)卒,年七十一。配吕氏,子露,无考。
 吉长子,德(嘉绩),字君宏,举进士,历官左拾遗,配周氏,子二:澄、清。王澄、字惟原,配张氏,子二:仕安、仕华。仕安,承务郞,南渡居浙西建德为建德派;仕华,宋南渡居湖广之武陵,为武陵派。王清、字公明,閤门引进,为洛苑使,迁观察判官,历河南节度观察副使,卒于军。赠太师,谥威定。配包氏,子十;瑛、瓒、珮、玥、瑶、珊、璖、琏、珰、琪。
 吉次子,范(嘉言),字君模,举进士,为苏州府推官,被长官所害。配朱氏,子二:沄、霖。
王沄,又作云,字惟瞻,父被仇家陷死于狱,击鼓登闻,事得白。扶柩归葬,终身不仕。配石氏。子二:世需、世彦。
王霖,字惟泽,配蒋氏,子一,世贤。
 靖长子,古,字敏仲,曾官户部侍郞,宋宝元元年十月初六生,煕宁间中进士,历户部侍郞,以宝文阁直学士,安置温州。因与蔡京不和,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又贬为衢州别驾。史册评为:“名臣之后,出将使指,入造省闱秘府之校文,卿寺之副贰,幸有显誉,久而益彰。”子一:诚,字明甫,历官朝散大夫,西京留台,配韩氏,继孙氏。子三:邈、迈、迥。事迹不详。
 靖次子,耆,字后老,右军巡案判官。配贾氏,子二:訢、谞。王訢,字仲悦,宣和间以朝散大夫知阳武县,配贾氏,子一:迢。王谞,字仲智,修武郞,子一:逖。在北宋曾为太常少卿,徙家金陵,后入南宋。
 厚嗣子,奇,王厚无子,以王巩长子奇为嗣。王奇、字守钧(1058—1112),生于嘉祐三年(1058)戊戌十二月初八日,校书郎,调青田尉,三迁至太常少卿,出知魏县,有惠政。卒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九月十一日,年五十五。配金氏,继曾氏。(若以王巩生于戌子年(1048)计,则与奇的父子相差仅10年,故《世谱》所记有误。)子二:倓(遹)、作。
王倓(遹),字静夫(1079—1119),生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已未二月初一日。举茂才,为太学博士,通判澶州兼判西京勾院事。四迁至朝仪大夫,赠紫金鱼袋。卒于徽宗宣和元年(1119)已亥。年四十一。赠光禄少卿。配严氏,继边氏。子二:道、随。二子出生于北宋,但主要生活在南宋了。按《通谱》余姚的王守仁支为道的后裔,随为山阴派。另西南地区的老八房祖王福也以德用记为王奇之子上挂,尚待考证。
王作,字仲连,尚书屯田员外郎。
 固长子,立,字与叔,齐州录事参军,以孙女为后,加封齐国后,配蔡氏,子三:藻、蕰、庄。
王藻,字彬叟,历官德州剌史,以女为后,封宋国公。配李氏,子一:胄。
王蕰,字德夫,许州节度使。子一:嗣。
王莊,早卒,无后。
 固次子,文,早卒。
 固三子,襄,字赞仲,赘南阳宋氏,居邓州,进士。崇宁二年(1103)以军噐监主簿言事称旨,擢库部员外郎,改光禄少卿,显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出知杭州、海州、应天府、郓州,颖州,永兴军。更名宓。大观三年(1109),使高丽,还对称旨,诏赐名襄。。历工、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起为资政殿学士,第淮宁府。降宁远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卒。
 固四子,育,字仲民,迪功郎,配赵氏。
 固五子,齐,字全道。
 坚长子,祐,字吉老,兄弟咸以女弟为燕王夫人。历吏部侍郎,知长沙府。
 坚次子,禔,字全老,秉义郎。子一:晟。
 坚三子,禧,字福老,南渡后为武翼郎,温州,钤辖。配赵氏。子一::遹,字维肖,迪功郎,南渡居婺州(今金华市)。
 坚四子,祉,字德老,修武郎,配赵氏。子二:似、倧。
王似,字绍祖,迪功郎,泉州司理参军。南渡后居信州铅山县。配俞氏,子一:遇。
王倧,字绍宗,充殿司干办公事,配刘氏,子二:斌、囗(原缺)。
巩次子,时,字叔永,号尚夫(1073—1127),生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正月初八日,元符中举茂才,谏议大夫,任伯雨清为宣教郎。卒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丁未七月十二日,年五十五。配宋氏,继配上官氏。宋氏生子一:颜;上官氏生子三:华、熙、然。
王颜,字东辉,少颖悟。为王巩所钟爱,不幸微疾早卒。
王华,字邦辉(1093—?),配冯氏。子二:惇、性。继蔡氏,子二:度、志。四子皆入南宋。且以惇出继王颜;志出继王然,为会稽派。后裔开创湖南王氏等,如湖南的桃源王氏。
王熙,太常博士。
王然,字季辉(1099—?),生于元符二年(1099)已卯闰九月初七日,明经贡,授迪功郎,历朝奉大夫。后南渡,卒于孝宗时期。配胡氏,无出;继兄华四子志为嗣。妾生一子,学之。
王志,南宋初(1131)官举浙东常平茶盐事,致仕后即家于会稽五云乡,形成会稽五云王氏大族。。如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右侍郎王元敬,陕西按察使王元春等,即为王然的后代。
 巩三子,由,字季长,迪功郎,住湖北,配赵氏。子一:谟,字彦诚。迪功郎,过湖北。配赵氏,子三:济、浔、泼。为湖北汉阳王氏与湖南邵阳王氏祖。
 巩四子,皋,字子高,生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辛酉二月初二日,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卒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丙子九月十七日,享年七十六岁。葬于江苏苏州益地乡(今相城区太平镇)。政和初,叙录世荫,补修武郎,为修武校尉,迁武略将军。靖康末,怒斥金兵,拒叛贼张邦昌,屡遭困辱。后扈隆裕太后从南行,立大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因与时政不合,隐居姑苏之荻扁(今苏州市太平镇)。诏赠柱国太傅(秩从一品)。配赵氏,继刑氏。子三:易、铎、允(胤)。后裔尊王皋为三沙王氏始祖。现其墓、家庙等遗迹均较完好存在。
王易,皋长子,字吾置(1102—1167),袭授殿帅府太尉。迁昆山沙头,为東沙支始祖,子孙散处海虞、太仓、澄江、不可胜记。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隐于耕钩,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事,详光禄公行述有像。生于建中靖国二年(1102)八月初九日,卒于乾道三年(1167)三月十七日,饮酒端坐而死。葬荻川先莹昭穴。配李氏,累赠彭城郡夫人。子三:绘、绣 、
王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右司员外郞。守太傅公遗业,居苏州荻川(今苏州市太平镇)。为中沙支始祖,合葬先莹穆穴。配张氏,子三:纂、经、纶。
王允(胤),字吾曾(1134—1202),又名商。宋显谟阁直学士,枢密副使,权判苏州府事提举,崇道观,赠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始迁无锡沙头,为西沙支始祖。生于绍兴四年(1134)甲寅三月十二日,卒于嘉泰二年(1202)壬戍七月初九日。享年六十九岁。配陈氏,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杲公女,封嘉鱼县君,赠武昌郡夫人。合葬荻扁先莹。子四:纻、絅、组、健?
 本长子,觉,字先民,通直郎。配李氏,子三:肇、准、中。只知肇、字德初,配刘氏;准、字平叔。俱为迪功郎。
 本次子,觌,字表民,从政郎。配宋氏,子三,未详。
 硕长子,度,字节夫,将士郎,配赵氏,子一:彖,字子义,从政郎,配赵氏,子二:瑜、遵。
 硕次子,序,字循老,迪功郞,配潘氏。
 硕三子,席,早世。
 凝  子,鼎,字巽民(1070—1130),生于神宗煕宁三年(1070)庚戌十二月二十日,授武翼郞。历明威将军、武经大夫,卒高宗建炎四年(1130)庚戌二月初一日,年六十一。配赵氏,继李氏。子三:观、履、夫。
王观,字正仲(1087—1148),生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丁卯九月初五日,从政郞,知广陵,历屯田员外郞。卒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三月初八日,年六十二。配赵氏,子三:适、迥、逾。
王履,子坦仲,通直郞,配富氏。子二:远、选。
王夫,字和仲。三兄弟皆以卦象命名。
 常长子,著,《通谱》、《宗谱》中均与冲次子吉长子范(嘉言)同名,难考。子:沄、霖。
 常次子,存,字建中,承务郞,知德安府应城县。子一:泰。
 奥长子,开,字深甫,迪功郞,历监察御史。配黄氏,子三:潼、汴、淇。其中王汴、字巨川,承节郞。配冯氏,子一:会(hui)。其余不详。
 奥次子,椿,字材老,宣教郞,知睦州。配杨氏。子二:倞、倚。王倞、字子强。
 奥三子,粢,字材卿,早卒。
 毖  子,约,字子礼修德好学,介然有守,虽势位不能夺其志。以宣教郞知长葛县。配杜氏,继苏氏。子二:临、升。亦以卦名。
升、字子国,配苏氏。约后裔在湖北监利有31支派。
 复长子,恺,字材叔,秘书省校书子二:阶、陛。阶、字倬然。
 元六子:毂,字安仲,配张氏,子一:倚。倚、字中立,迪功郞,子一:迅。
 忖长子:传,早世。
 忖次子:颂,字成甫,朝奉郞。配蒒氏,子三:诚、谠、评。王诚,字通老,迪功郞。其余不详。
 忖三子:颢,进奉郞。

  但后来,社会逐步走向动乱,特别是北宋的灭亡,南宋的无能,中国又进入了朝代更替的年代,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三槐王氏在社会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在抵御外敌、社会治理等方面都保持了王家英勇顽强、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优良传统。盐城始迁祖本富公先祖的传奇故事就是一个侧影(详见《倧显公先祖的身世之谜——祖孙六代人的传奇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可见我们祖先们为什么要在上冈建文庙和武庙,这是我族的传统,更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明白了祖先们那么善于经营,发展如此顺利,可谓家大业大,却基本没人涉及官场,历史的教训让我族人感到官场的黑暗,更是痛恨不已。从此,王家人逐步从官场走向民间,但王家的传统美德没有丢掉,在社会上起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减少,族群的发展仍旧迅猛如前。

  从宋朝的衰落,尤其是南宋的灭亡,三槐王氏逐步从官场转向普通大众。由官吏转为商人、艺人,从农的也占巨大的比例。元朝和明朝初期,三槐王氏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延伸和发展,经过动乱和战争的洗礼,特别是洪武赶散时期,我先祖们来到了荒僻海滩、少无人烟的盐阜大地,创草为标,垦荒始业,在盐阜大地开创了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上 页
返 回
下 页